当前位置:首页> 学历提升> 专升本

有什么专升本条件 怎么理解

单招可以升全日制本科吗 有什么专升本条件

单招可以升全日制本科,凡属普通高校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成人高校举办的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均可报考统招全日制普通专升本的。

有什么专升本条件 怎么理解

高职单招可以升本科吗

高职单招是可以升本科的,每个大专基本上都会有5%的升本科名额,只要你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向学校申请升本科了。升本科考试前再参加辅导班突击复习一下,特别是有升本科辅导经验的辅导老师能够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模拟训练,在这样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有更大的希望通过考试从而达到升本科的。

高职单招专科和在普通高考统招的专科证是一样的,都可以申请考升本科的,大专在读期间就可以报考自考本科。

目前升本科的方式有三种:

专接本、针对专科在读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报名考试的,非应届生不能参加。难度很大。考上后继续在本科院校进行全日制就读2年,然后考试毕业拿学士学位,含金量较高。

自考升本科、针对具有专科学历的社会或者在读专科学校 学生,专科生在大一学习时就可以进行报考升本科,难度也大。学制是2年,意思就是最快时间就是2年就可以考完全部课程,考过就可以直接申请学士学位拿本科毕业证,含金量第二。

成教本科、可以直接高中毕业起本,也可以升本科,类似于高考,需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很容易通过,然后进行全日制学习或者业务或者函授形式的学习,毕业也不难,宽进宽出。也可以申请学士学位,含金量一般,难度一般。

单招升本科的要求

1、单招升本科各省每年招生政策会有所不同,以当年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相关政策为准。

2、单招升本科选拔对象为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三年级在籍学生(普通全日制统招入学)。

3、单招升本科考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上进心强,品行端正;在校期间未受记过(含)以上处分,无考试作弊记录。

4、部分省份要求英语水平,比如上海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5、具有普通高职单招(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士兵,经民政系统等有关单位按照规定和程序审核后,可参加普通升本科。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怎么理解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需要满足教育部要求的本科学校最低指标,如校园面积、全日制在读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且升为本科后5年内每年接受1次评估。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吗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考生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招生计划做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一二本院校的招生人数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扩招,而学校本身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了饱和,通过与专科院校达成合作,来对学生进行分开管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而这些合作的专科院校也都是加入了“双高计划”,师资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专科院校。

这个合作方案为高校解决了因扩招而产生的饱和问题,这样高校才可以给升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名额、降低了竞争压力,这对于我们升本的同学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政策。

双高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高计划”又被称为职教版“双一流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总的来说,就是在全国选出一批优秀的专科院校,集合各种优质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持。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双高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等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项目遴选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协调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项目遴选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地域、不分规模大小,重点支持就业率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质量好的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还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