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为中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很多考生在报考成人高考前,对成考有很多疑问,其中同济大学就是大家比较想了解的问题。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同济大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3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20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20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20年,列为中管高校。2020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6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56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20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4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43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硕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国际学生3575人。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20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20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20年,列为中管高校。2020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6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56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20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4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43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硕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国际学生3575人。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class="content">
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是同济大学面向全国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
1956年同济大学创办了高等函授教育,1984年成立函授学院,1988年更名为函授与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创建了同济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院重点建设发展了夜大教育,在上海市和全国拥有较高的声誉,是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中获得函授、夜大学双优的学校。2000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同年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又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并被列入国家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学院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紧紧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专业与师资力量,瞄准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自2020年启动网络教育专项教材建设以来,共建设了近百种网络教材,获得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9门,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并共有5门资源共享课进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立项项目名单。60多年里学历继续教育已培养了近14万名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历届校友中功业彪炳,声名卓著者灿若繁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建设部原副部长谭庆链、北京市原政协主席阳安江、上海市府原副秘书长吴祥明等是毕业生中杰出的代表。
近年来学院实施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高管培训。学院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培训课程,形成了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类、企业转型升级类、党政干部能力提升类、建设工程管理类、交通建设管理类、智能制造类、建筑与艺术设计类、生态文明类等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上海市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上海市对口支援帮扶的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等。学院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系统性、国际化的高端培训,邀请各领域的资深教授、行业专家、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为培训学员授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企业实践传递给学员。学院高管培训的合作单位不断增加,受训人数不断增长,成为同济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可授予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的三个综合性高等院校之一。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和国际合作优势,构建扎根中国教育、面向国际前沿的现代化成人教育与教学体系。学院教师开展深入的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为培养从事终身教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积极创建学习型学院,大力提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十多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完成了10多项省部级项目,还承担并完成了全国成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数十个项目;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科研论文。
1956年同济大学创办了高等函授教育,1984年成立函授学院,1988年更名为函授与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创建了同济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院重点建设发展了夜大教育,在上海市和全国拥有较高的声誉,是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中获得函授、夜大学双优的学校。2000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同年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又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并被列入国家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学院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紧紧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专业与师资力量,瞄准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自2020年启动网络教育专项教材建设以来,共建设了近百种网络教材,获得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9门,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并共有5门资源共享课进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立项项目名单。60多年里学历继续教育已培养了近14万名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历届校友中功业彪炳,声名卓著者灿若繁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建设部原副部长谭庆链、北京市原政协主席阳安江、上海市府原副秘书长吴祥明等是毕业生中杰出的代表。
近年来学院实施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高管培训。学院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培训课程,形成了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类、企业转型升级类、党政干部能力提升类、建设工程管理类、交通建设管理类、智能制造类、建筑与艺术设计类、生态文明类等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上海市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上海市对口支援帮扶的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等。学院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系统性、国际化的高端培训,邀请各领域的资深教授、行业专家、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为培训学员授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企业实践传递给学员。学院高管培训的合作单位不断增加,受训人数不断增长,成为同济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可授予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的三个综合性高等院校之一。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和国际合作优势,构建扎根中国教育、面向国际前沿的现代化成人教育与教学体系。学院教师开展深入的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为培养从事终身教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积极创建学习型学院,大力提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十多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完成了10多项省部级项目,还承担并完成了全国成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数十个项目;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科研论文。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同济大学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同济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