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历提升> 专升本

山西省专升本考试时间确定 怎么理解

山西省2023年专升本考试时间确定 具体是什么时间

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的相关事宜。2023年专升本考试采取全省统一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时间安排在明年4月22日,5月底前完成录取工作。

山西省专升本考试时间确定 怎么理解

山西省2023年专升本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12月9日,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的相关事宜。2023年专升本考试采取全省统一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时间安排在明年4月22日,5月底前完成录取工作。

按照山西省教育厅的安排,山西省会合理安排专升本高校及专业招生计划,重点安排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招生,并向电气电子类、机械类、医药卫生类、环境化工与食品药品类、地质矿业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专业倾斜。

从2022年招生起,高职(专科)毕业生及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应征入伍,退役后完成高职(专科)学业的,可申请参加相关高校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免试专升本招生。原则上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在应征入伍地申请参加普通专升本免试招生,并填报相关高校和专业志愿,报考的本科专业应与就读的高职(专科)专业大体对应。严禁高校为未报到考生注册学籍。对录取后未报到、自行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不再享受免试专升本政策。

在专科学习期间,获得相关奖励的学生可享受录取加分。奖励项目有重复的,取最高项,不作累加。

专升本具体流程有哪些

统招专升本流程是报名、审核、复习备考、考试、成绩公布、填报志愿、录取查询。成人高考专升本报名流程为8-9月份进行报名、填报志愿、记录报名号、现场确认、打印准考证、考试、查询成绩、录取查询、发放录取通知书。

专升本考试是统一标准的选拔考试,第一种对象为全日制高校的'专科应届毕业生,实行的是3+2的模式,即专科3年+本科2年。

1、考生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在自己毕业学校参加专升本报名资格审核;

2、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在毕业学校参加专升本联网采像;

3、毕业学校将考生的毕业专业录入网上报名系统;

4、专升本考生登录报名系统网站填报报名信息和志愿信息;

5、专升本考生在网上确认报名信息;

6、专升本考生按缴费流程在工商银行网上或银行柜台缴纳报名考试费;

7、缴费后,由报考院校审核专升本考生是否符合报考专业和照片采集质量等。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怎么理解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需要满足教育部要求的本科学校最低指标,如校园面积、全日制在读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且升为本科后5年内每年接受1次评估。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吗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考生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招生计划做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一二本院校的招生人数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扩招,而学校本身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了饱和,通过与专科院校达成合作,来对学生进行分开管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而这些合作的专科院校也都是加入了“双高计划”,师资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专科院校。

这个合作方案为高校解决了因扩招而产生的饱和问题,这样高校才可以给升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名额、降低了竞争压力,这对于我们升本的同学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政策。

双高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高计划”又被称为职教版“双一流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总的来说,就是在全国选出一批优秀的专科院校,集合各种优质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持。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双高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等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项目遴选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协调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项目遴选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地域、不分规模大小,重点支持就业率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质量好的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还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