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质工程考研分数线
不管是外校还是本校,都是国家线,只要上国家线就能来,10年的是265分,你要考的地质工程是在我们学校地测学院,以下是他的详细信息:
081803地质工程
_ 01边坡工程
_ 02地下工程
_ 03基础工程
_ 04区域稳定与地震工程
_ 05地质灾害防治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820工程地质
复试科目:岩土力学 同等学力加试:工程力学 地质学基础
以下是《工程地质学》的考试范围与参考书目:
820《工程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内容范围
1. 参考书目:
(1)李智毅、杨裕云主编.《工程地质学概论》,第一版,高等学校教材,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唐大雄、刘佑荣、张文殊、王 清修订.《工程岩土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年8月。
(3)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年3月。
2.基本要求
本大纲主要由工程岩土学和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两部分构成,工程岩土学要求考生熟悉或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岩土的基本性质,其中以物理力学性质为重点,掌握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指标及其常规测试方法和原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部分要求考生熟悉或掌握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包括区域稳定、斜坡稳定、洞室稳定、地基稳定和渗流稳定五个方面问题的分析。
3.内容
工程岩土学部分
(1)土的物质组成
掌握粒度成分的分析方法、粒度的划分原则及我国国家标准对土的分类,了解土中矿物组成的特点及土中水的基本类型。
(2)粘粒与水的相互作用
熟悉土粒的比表面积、双电层、结合水膜、离子交换、触变与陈化等概念,这些因素或作用对粘性土性质的影响机理。
(3)土的结构和土体结构
了解土的结构、土体结构的概念,土的结构类型,土的结构与土的性质的关系。
(4)土的物理性质
掌握各物理指标的定义和表达式,各指标间的相互换算;粘性土和无粘性土物理性质的差异;粘性土的稠度和可塑性的实质及影响因素;一般了解膨胀性、收缩性、透水性和毛细性的意义。
(5)土的力学性质
掌握土的各种压缩性指标的意义和测试方法,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影响压缩性的因素。
掌握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各种实验方法和适用条件,各特征强度指标的意义,土的抗剪强度的本质及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土的击实性指标的试验方法和工程意义。
(6)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各种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了解土分类的原则和各类土的工程特性,掌握我国国标中土的分类。
了解我国各类特殊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黄土的成因结构与工程地质特性。
(7)人工土体的改良
了解土体人工改良的各种方法。
(8)岩石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熟悉岩石和岩体的概念、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的异同。
掌握岩体结构面成因类型,结构面特征,岩体结构类型。
(9)岩石的物理性质
掌握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表达式、测试方法和实际意义。
(10)岩石的力学性质
掌握岩石各种试验条件下的变形、抗拉、抗压和抗剪特性,试验方法与测试曲线、测试指标的联系和工程意义。
(11)岩体的力学性质
掌握结构面的变形特征和抗剪强度;岩体变形参数的测定,岩体变形曲线类型,岩体的剪切实验及抗剪强度。
了解岩体动变形和动强度参数的意义、相互关系。
(12)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岩体人工改良
掌握岩体按风化程度的分类,国家标准中的BQ分类、岩体工程分类考虑的因素。
了解主要岩体工程分类、岩体人工改良的方法。
工程地质原理部分
(1)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熟悉并正确理解活断层的概念,掌握活断层的调查与判别的主要方法,活断层区建筑设计的原则。
(2)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熟悉反映地震强度、位置和地震波和地震影响的有关概念;全球和中国主要地震构造。
掌握利用地震波记录和吴氏网投影恢复地震应力场和发震断层的方法,在地震区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三种天然应力状态下水库蓄水的三种效应导致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掌握砂土震动液化的机制,初步判别砂土液化的条件,标准贯入法判定砂土液化的方法,人工改良液化地基的主要措施。
(3)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说明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危害,掌握城市抽取承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机制,抽水地面程降和建筑地基沉降机理的不同。
(4)斜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斜坡破坏的主要类型,掌握述斜坡变形破坏各种模式和相应地质条件,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措施。
(5)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与围岩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围岩变形破坏各种模式的特点和地质条件,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6)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与岩基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坝基变形破坏各种模式和地质条件,坝基稳定性评价考虑的因素及稳定性评价方法,改善坝基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7)渗透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渗透变形的各种类型,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条件,渗透变形可能性的预测方法、渗透变形可能性的防治措施。
(8)与教学实践有关的内容
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工程地质调查方法、岩土体原位测试方法。
好了,我能提供的也就这么多了,不求你能给我多加分,但希望你能把我的回答定为最佳答案!祝你成功!
081803地质工程
_ 01边坡工程
_ 02地下工程
_ 03基础工程
_ 04区域稳定与地震工程
_ 05地质灾害防治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820工程地质
复试科目:岩土力学 同等学力加试:工程力学 地质学基础
以下是《工程地质学》的考试范围与参考书目:
820《工程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内容范围
1. 参考书目:
(1)李智毅、杨裕云主编.《工程地质学概论》,第一版,高等学校教材,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唐大雄、刘佑荣、张文殊、王 清修订.《工程岩土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年8月。
(3)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年3月。
2.基本要求
本大纲主要由工程岩土学和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两部分构成,工程岩土学要求考生熟悉或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岩土的基本性质,其中以物理力学性质为重点,掌握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指标及其常规测试方法和原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部分要求考生熟悉或掌握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包括区域稳定、斜坡稳定、洞室稳定、地基稳定和渗流稳定五个方面问题的分析。
3.内容
工程岩土学部分
(1)土的物质组成
掌握粒度成分的分析方法、粒度的划分原则及我国国家标准对土的分类,了解土中矿物组成的特点及土中水的基本类型。
(2)粘粒与水的相互作用
熟悉土粒的比表面积、双电层、结合水膜、离子交换、触变与陈化等概念,这些因素或作用对粘性土性质的影响机理。
(3)土的结构和土体结构
了解土的结构、土体结构的概念,土的结构类型,土的结构与土的性质的关系。
(4)土的物理性质
掌握各物理指标的定义和表达式,各指标间的相互换算;粘性土和无粘性土物理性质的差异;粘性土的稠度和可塑性的实质及影响因素;一般了解膨胀性、收缩性、透水性和毛细性的意义。
(5)土的力学性质
掌握土的各种压缩性指标的意义和测试方法,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影响压缩性的因素。
掌握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各种实验方法和适用条件,各特征强度指标的意义,土的抗剪强度的本质及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土的击实性指标的试验方法和工程意义。
(6)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各种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了解土分类的原则和各类土的工程特性,掌握我国国标中土的分类。
了解我国各类特殊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黄土的成因结构与工程地质特性。
(7)人工土体的改良
了解土体人工改良的各种方法。
(8)岩石和岩体的地质特征
熟悉岩石和岩体的概念、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的异同。
掌握岩体结构面成因类型,结构面特征,岩体结构类型。
(9)岩石的物理性质
掌握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表达式、测试方法和实际意义。
(10)岩石的力学性质
掌握岩石各种试验条件下的变形、抗拉、抗压和抗剪特性,试验方法与测试曲线、测试指标的联系和工程意义。
(11)岩体的力学性质
掌握结构面的变形特征和抗剪强度;岩体变形参数的测定,岩体变形曲线类型,岩体的剪切实验及抗剪强度。
了解岩体动变形和动强度参数的意义、相互关系。
(12)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岩体人工改良
掌握岩体按风化程度的分类,国家标准中的BQ分类、岩体工程分类考虑的因素。
了解主要岩体工程分类、岩体人工改良的方法。
工程地质原理部分
(1)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熟悉并正确理解活断层的概念,掌握活断层的调查与判别的主要方法,活断层区建筑设计的原则。
(2)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熟悉反映地震强度、位置和地震波和地震影响的有关概念;全球和中国主要地震构造。
掌握利用地震波记录和吴氏网投影恢复地震应力场和发震断层的方法,在地震区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三种天然应力状态下水库蓄水的三种效应导致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掌握砂土震动液化的机制,初步判别砂土液化的条件,标准贯入法判定砂土液化的方法,人工改良液化地基的主要措施。
(3)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说明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危害,掌握城市抽取承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机制,抽水地面程降和建筑地基沉降机理的不同。
(4)斜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斜坡破坏的主要类型,掌握述斜坡变形破坏各种模式和相应地质条件,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措施。
(5)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与围岩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围岩变形破坏各种模式的特点和地质条件,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6)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与岩基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坝基变形破坏各种模式和地质条件,坝基稳定性评价考虑的因素及稳定性评价方法,改善坝基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7)渗透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
熟悉渗透变形的各种类型,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条件,渗透变形可能性的预测方法、渗透变形可能性的防治措施。
(8)与教学实践有关的内容
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工程地质调查方法、岩土体原位测试方法。
好了,我能提供的也就这么多了,不求你能给我多加分,但希望你能把我的回答定为最佳答案!祝你成功!
西北、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比较
我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客观上说,西大的确是个偏文科的学校,正如楼上所说,理科和文科比较强。是个适合做学术的学校。地质学专业是国家基地班招生,我们学校一共有七个国家基地班,而地质学应该算是其中老大了,在我们学校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有地位的,呵呵。可能从虚荣心上讲,西大的地质学比长安大学的地质学跟能满足学生的这点小心思~
西大和长安大学的地质学院关系据说挺不错,算是兄弟院了,长安大学地质院的第一个院长就是西大地质院的院长调过去的。
校风上,长安大学是个工科学校,可能更为严谨。但是有一点我想说,我们学校多少是有些文科气质的,但是目前我看,地质系在我们学校跟别的院不太一样的是它比较独立,和文博院很像,有点类似于半个学术机构了,很适合做学术的人来。
学校条件上,科研方面你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学校真的是在倾尽全力提高地质系的质量(甚至有时会牺牲其他院的利益~);学风也是全校出了名的好;生活上可能就不如长安大学好了,北校区是老校区,条件要相对差些。
就业方面,长安大学不清楚,但是我们学校还真没听说过地质院有谁找不到好工作的。其实全国地质工程就业都不是很差。
综合实力,我觉得两个学校差不多吧,名气上西大可能好些,学术圈里可以排全国第二了(第一是北大)。但是我们学校可能多一点文科气质,综合性更强一些。
河海大学不了解。
西大和长安大学的地质学院关系据说挺不错,算是兄弟院了,长安大学地质院的第一个院长就是西大地质院的院长调过去的。
校风上,长安大学是个工科学校,可能更为严谨。但是有一点我想说,我们学校多少是有些文科气质的,但是目前我看,地质系在我们学校跟别的院不太一样的是它比较独立,和文博院很像,有点类似于半个学术机构了,很适合做学术的人来。
学校条件上,科研方面你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学校真的是在倾尽全力提高地质系的质量(甚至有时会牺牲其他院的利益~);学风也是全校出了名的好;生活上可能就不如长安大学好了,北校区是老校区,条件要相对差些。
就业方面,长安大学不清楚,但是我们学校还真没听说过地质院有谁找不到好工作的。其实全国地质工程就业都不是很差。
综合实力,我觉得两个学校差不多吧,名气上西大可能好些,学术圈里可以排全国第二了(第一是北大)。但是我们学校可能多一点文科气质,综合性更强一些。
河海大学不了解。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院校排名
1 中国地质大学 A+

2 中国石油大学 A+
3 中国矿业大学 A-
4 吉林大学 B+
5 中南大学 B+
6 成都理工大学 B+
7 长安大学 B+
8 同济大学 B
9 南京大学 B
10 西南石油大学 B
11 西北大学 B
12 东北石油大学 B-
13 河海大学 B-
14 山东科技大学 B-
15 长江大学 B-
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C+
17 河南理工大学 C+
18 西南交通大学 C+
19 西安科技大学 C+
20 东华理工大学 C
21 桂林理工大学 C
22 昆明理工大学 C
23 太原理工大学 C-
24 东北大学 C-
25 安徽理工大学 C-
26 中国海洋大学 C-
材料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2019-2020考研时,材料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情况怎样、哪些学校比较好是广大考研学子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材料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属学科,以下是大学生必备网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第四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结果整理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排名前3名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下是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排名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清华大学 A+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武汉理工大学 A+
4 北京科技大学 A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上海交通大学 A
7 浙江大学 A
8 西北工业大学 A
9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天津大学 A-
12 东北大学 A-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中南大学 A-
15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四川大学 A-
17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吉林大学 B+
21 燕山大学 B+
22 复旦大学 B+
23 同济大学 B+
24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东华大学 B+
26 上海大学 B+
27 南京大学 B+
28 苏州大学 B+
29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山东大学 B+
31 郑州大学 B+
32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重庆大学 B+
34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南开大学 B
36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东南大学 B
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江苏大学 B
42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厦门大学 B
44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湘潭大学 B
46 湖南大学 B
47 中山大学 B
48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中北大学 B-
56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南昌大学 B-
60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济南大学 B-
62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武汉大学 B-
64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华侨大学 C+
77 福州大学 C+
7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湖北大学 C+
81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贵州大学 C+
8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兰州大学 C+
86 青岛大学 C+
87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佳木斯大学 C
91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常州大学 C
93 河海大学 C
94 江南大学 C
95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安徽大学 C
98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海南大学 C
101 深圳大学 C
10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暨南大学 C-
116 广西大学 C-
117 长安大学 C-
11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沈阳大学 C-
121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海军工程大学 C-
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尽管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比如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怎么才能烧出想要的陶瓷)、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现象(怎样防止生锈)、冶金过程中条件的控制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才能炼出优质钢材)等等。
排名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清华大学 A+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武汉理工大学 A+
4 北京科技大学 A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上海交通大学 A
7 浙江大学 A
8 西北工业大学 A
9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天津大学 A-
12 东北大学 A-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中南大学 A-
15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四川大学 A-
17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吉林大学 B+
21 燕山大学 B+
22 复旦大学 B+
23 同济大学 B+
24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东华大学 B+
26 上海大学 B+
27 南京大学 B+
28 苏州大学 B+
29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山东大学 B+
31 郑州大学 B+
32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重庆大学 B+
34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南开大学 B
36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东南大学 B
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江苏大学 B
42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厦门大学 B
44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湘潭大学 B
46 湖南大学 B
47 中山大学 B
48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中北大学 B-
56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南昌大学 B-
60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济南大学 B-
62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武汉大学 B-
64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华侨大学 C+
77 福州大学 C+
7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湖北大学 C+
81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贵州大学 C+
8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兰州大学 C+
86 青岛大学 C+
87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佳木斯大学 C
91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常州大学 C
93 河海大学 C
94 江南大学 C
95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安徽大学 C
98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海南大学 C
101 深圳大学 C
10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暨南大学 C-
116 广西大学 C-
117 长安大学 C-
11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沈阳大学 C-
121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海军工程大学 C-
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尽管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比如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怎么才能烧出想要的陶瓷)、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现象(怎样防止生锈)、冶金过程中条件的控制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才能炼出优质钢材)等等。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陕西地质工程考研学校排名 材料专业考研学校排名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