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大学排名
排名 等级 校 名
1 A++ 中国人民大学
2 A++ 复旦大学
3 A++ 上海财经大学
4 A++ 北京大学
5 A+ 厦门大学
6 A+ 南开大学
7 A+ 浙江大学
8 A 南京大学
9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A 西安交通大学
11 A 武汉大学
12 A 东北财经大学
13 A 西南财经大学
14 A 吉林大学
15 A 清华大学
16 A 中央财经大学
17 B+ 暨南大学
18 B+ 四川大学
19 B+ 华中科技大学
20 B+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 B+ 西北大学
22 B+ 北京师范大学
23 B+ 中山大学
24 B+ 江西财经大学
25 B+ 华东师范大学
26 B+ 山东大学
27 B+ 辽宁大学
28 B+ 湖南大学
29 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0 B 山西财经大学
31 B 安徽财贸学院
32 B 云南大学
33 B 华南师范大学
34 B 苏州大学
35 B 东南大学
36 B 天津财经学院
37 B 兰州大学
38 B 深圳大学
39 B 河北大学
40 B 湖南师范大学
41 B 福州大学
42 B 北京交通大学
43 B 陕西师范大学
44 B 杭州商学院
45 B 安徽大学
46 B 东北师范大学
47 B 华中师范大学
48 B 郑州大学
49 C+ 南京财经大学
50 C+ 北京工商大学
51 C+ 重庆大学
52 C+ 南京师范大学
53 C+ 福建师范大学
54 C+ 山东经济学院
55 C+ 湖北大学
56 C+ 中国农业大学
57 C+ 云南财贸学院
58 C+ 上海大学
59 C+ 中国海洋大学
60 C+ 浙江财经学院
61 C+ 长春税务学院
62 C+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3 C+ 湘潭大学
64 C+ 内蒙古大学
65 C+ 河北经贸大学
66 C+ 广西大学
67 C+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68 C+ 宁波大学
69 C+ 山东财政学院
70 C+ 武汉理工大学
71 C+ 山西大学
72 C+ 广东商学院
73 C 汕头大学
74 C 外交学院
75 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6 C 南京农业大学
77 C 中南大学
78 C 河南大学
79 C 中国地质大学
80 C 东北大学
81 C 中央民族大学
82 C 上海交通大学
83 C 合肥工业大学
84 C 青岛大学
85 C 黑龙江大学
86 C 同济大学
87 C 上海师范大学
88 C 华侨大学
89 C 华南理工大学
90 C 浙江工业大学
91 C 哈尔滨工业大学
92 C 电子科技大学
93 C 西南交通大学
94 C 扬州大学
95 C 兰州商学院
96 C 浙江师范大学
97 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98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9 D+ 集美大学
100 D+ 安徽工业大学
1 A++ 中国人民大学
2 A++ 复旦大学
3 A++ 上海财经大学
4 A++ 北京大学
5 A+ 厦门大学
6 A+ 南开大学
7 A+ 浙江大学
8 A 南京大学
9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A 西安交通大学
11 A 武汉大学
12 A 东北财经大学
13 A 西南财经大学
14 A 吉林大学
15 A 清华大学
16 A 中央财经大学
17 B+ 暨南大学
18 B+ 四川大学
19 B+ 华中科技大学
20 B+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 B+ 西北大学
22 B+ 北京师范大学
23 B+ 中山大学
24 B+ 江西财经大学
25 B+ 华东师范大学
26 B+ 山东大学
27 B+ 辽宁大学
28 B+ 湖南大学
29 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0 B 山西财经大学
31 B 安徽财贸学院
32 B 云南大学
33 B 华南师范大学
34 B 苏州大学
35 B 东南大学
36 B 天津财经学院
37 B 兰州大学
38 B 深圳大学
39 B 河北大学
40 B 湖南师范大学
41 B 福州大学
42 B 北京交通大学
43 B 陕西师范大学
44 B 杭州商学院
45 B 安徽大学
46 B 东北师范大学
47 B 华中师范大学
48 B 郑州大学
49 C+ 南京财经大学
50 C+ 北京工商大学
51 C+ 重庆大学
52 C+ 南京师范大学
53 C+ 福建师范大学
54 C+ 山东经济学院
55 C+ 湖北大学
56 C+ 中国农业大学
57 C+ 云南财贸学院
58 C+ 上海大学
59 C+ 中国海洋大学
60 C+ 浙江财经学院
61 C+ 长春税务学院
62 C+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3 C+ 湘潭大学
64 C+ 内蒙古大学
65 C+ 河北经贸大学
66 C+ 广西大学
67 C+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68 C+ 宁波大学
69 C+ 山东财政学院
70 C+ 武汉理工大学
71 C+ 山西大学
72 C+ 广东商学院
73 C 汕头大学
74 C 外交学院
75 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6 C 南京农业大学
77 C 中南大学
78 C 河南大学
79 C 中国地质大学
80 C 东北大学
81 C 中央民族大学
82 C 上海交通大学
83 C 合肥工业大学
84 C 青岛大学
85 C 黑龙江大学
86 C 同济大学
87 C 上海师范大学
88 C 华侨大学
89 C 华南理工大学
90 C 浙江工业大学
91 C 哈尔滨工业大学
92 C 电子科技大学
93 C 西南交通大学
94 C 扬州大学
95 C 兰州商学院
96 C 浙江师范大学
97 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98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9 D+ 集美大学
100 D+ 安徽工业大学
哪些大学的英语专业比较好
英语专业好的大学如下:
北外、上外、北大、南京大学、复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广外、中山大学等有英语博士点的院校,英语都是挺不错的,不过要提醒你,语言,特别是英语,就业并不好,很多英语硕士就业也不大理想,英语早几年前就被教育部列入黄色警告专业了,毕业人数太多,很多专业八级的英语本科生,甚至不少英语研究生的就业都相当困难,待遇也提不上去。
北外、上外、北大、南京大学、复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广外、中山大学等有英语博士点的院校,英语都是挺不错的,不过要提醒你,语言,特别是英语,就业并不好,很多英语硕士就业也不大理想,英语早几年前就被教育部列入黄色警告专业了,毕业人数太多,很多专业八级的英语本科生,甚至不少英语研究生的就业都相当困难,待遇也提不上去。
德语考研学校难度排名
德语考研学校难度排名如下:
难度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难度二:同济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难度三:青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等。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外经外贸、旅游商务、新闻出版、文化宣传、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公关、编辑、教学等工作。
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趋提高,我国与国外的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小语种人才需求量剧增。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就业状况报告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就业率排名前10位。
德语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全国现有相关从业人员50万,其中职业翻译4万多人,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则更少,我国目前对于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国内市场紧缺五类翻译人才,分别为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
请问大家知道德语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吗?能详细说一...
叫xx外国语大学的一般都有,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也有,开设此专业的大学大概六七十所。以下是参考:
德语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顺序为:
1.北京外国语大学
2.北京大学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上海外国语大学
5.南京大学
6.同济大学
7. 复旦大学
8. 中山大学
9. 青岛大学
10. 武汉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12. 西安外国语学院
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4. 四川外国语学院
从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分布来看,能堪称一流的只有北外、北大、上外、南大、同济。
就教学质量来看,在四级统测中拿过全国平均分前几名、个人分数第一的还有武大、复旦、青岛大学。但基本是皇帝轮流做,不进则退,就实力而言与中山大学、广外在同一水平上
从综合来看:
第一:同济的德语品牌并不光是靠一个德语系,光是德语教学一块就还拥有留德预备部、德国研究所、中德学院等部门。从一线教师的数量、留德学习经历、外籍教师质量来看,全国的确没有第二家可以抗衡。
第二:但是在教师质量方面,八九十年代一线教学的“名师”几乎都和北外有些关系。大家只要去翻翻《新汉德词典》编委名单就知道北外实力强大到何等程度,那里面不少教授当年是给周恩来、陈毅做翻译的!同济是90年代出国热之后才空前繁荣,但是忙于办班的一代人要超越北外一代寒窗高手几乎是不可能。同济去年才刚刚拿到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而北外连博士后都培养出来了!
第三:和“学德语”有些不同的是“研究水平”。这方面看看哪里有博士点大家就心里有数了。虽说“文无第一”,但是要文学研究要挑战北大张玉书,语言要超过北外刘芳本、叶本度,国内暂时还无人敢夸口。有些难以评定的是社科院,那里其实高手云集,但是和专业研究圈子以外的人关系不大。
第四:说到“人才培养”(注意这里不是讲德语培训了)在“争夺人才高地”方面,北大有令人恐怖的优势,能进北大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德语专业学生中连文科状元都有,到德国写博士论文都能拿“特优”(summa cum laude)!北外、上外一些学生是在中学就开始在外语学校学德语、然后保送外语学院的,堪称外交部的后院。在争夺生源方面同济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但是同济胜在人多,在培养工科德语人才方面国内无人能敌。德国总理奖学金也大都花落同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旦大学,生源质量理论上肯定高过同济,但是两年才招一个班(2004年后改了),连上海都没多少人知道复旦有个老牌德语系。招不到好学生,其排名也一再下滑。
在哪里学德语“最好”要看你的水平和目标。
1、如果你准备献身德语研究或成为高级翻译,那么北外是首选。
2、如果你要成为研究方面的“高手”那么最好去北大,当然前提是你有本事考上北大。
3、如果只是为了出国而参加德语班,那么北外(歌德学院)、同济都不错。相比之下,在北外更容易得到能够让你终身受益的名师的指点,而同济更为大众化,对于急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更为适合。
德语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顺序为:
1.北京外国语大学
2.北京大学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上海外国语大学
5.南京大学
6.同济大学
7. 复旦大学
8. 中山大学
9. 青岛大学
10. 武汉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12. 西安外国语学院
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4. 四川外国语学院
从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分布来看,能堪称一流的只有北外、北大、上外、南大、同济。
就教学质量来看,在四级统测中拿过全国平均分前几名、个人分数第一的还有武大、复旦、青岛大学。但基本是皇帝轮流做,不进则退,就实力而言与中山大学、广外在同一水平上
从综合来看:
第一:同济的德语品牌并不光是靠一个德语系,光是德语教学一块就还拥有留德预备部、德国研究所、中德学院等部门。从一线教师的数量、留德学习经历、外籍教师质量来看,全国的确没有第二家可以抗衡。
第二:但是在教师质量方面,八九十年代一线教学的“名师”几乎都和北外有些关系。大家只要去翻翻《新汉德词典》编委名单就知道北外实力强大到何等程度,那里面不少教授当年是给周恩来、陈毅做翻译的!同济是90年代出国热之后才空前繁荣,但是忙于办班的一代人要超越北外一代寒窗高手几乎是不可能。同济去年才刚刚拿到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而北外连博士后都培养出来了!
第三:和“学德语”有些不同的是“研究水平”。这方面看看哪里有博士点大家就心里有数了。虽说“文无第一”,但是要文学研究要挑战北大张玉书,语言要超过北外刘芳本、叶本度,国内暂时还无人敢夸口。有些难以评定的是社科院,那里其实高手云集,但是和专业研究圈子以外的人关系不大。
第四:说到“人才培养”(注意这里不是讲德语培训了)在“争夺人才高地”方面,北大有令人恐怖的优势,能进北大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德语专业学生中连文科状元都有,到德国写博士论文都能拿“特优”(summa cum laude)!北外、上外一些学生是在中学就开始在外语学校学德语、然后保送外语学院的,堪称外交部的后院。在争夺生源方面同济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但是同济胜在人多,在培养工科德语人才方面国内无人能敌。德国总理奖学金也大都花落同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旦大学,生源质量理论上肯定高过同济,但是两年才招一个班(2004年后改了),连上海都没多少人知道复旦有个老牌德语系。招不到好学生,其排名也一再下滑。
在哪里学德语“最好”要看你的水平和目标。
1、如果你准备献身德语研究或成为高级翻译,那么北外是首选。
2、如果你要成为研究方面的“高手”那么最好去北大,当然前提是你有本事考上北大。
3、如果只是为了出国而参加德语班,那么北外(歌德学院)、同济都不错。相比之下,在北外更容易得到能够让你终身受益的名师的指点,而同济更为大众化,对于急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更为适合。
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专业?
考研目标的选择可以说是考研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事务之一。一般而言,应该在计划考研之后就着手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也可以先准备公共课,同时多了解一些相关院校的信息,最终确定学校和专业以及导师。但最好事先定下目标,这样就能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用目标来激励自己。当然了,对于很多考研人来说,选定学校和专业以及导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考研人一般都会或多或少犹豫不决。为什么会有犹豫呢?犹豫不决是天生的性格弱点吗?非也。所谓“艺高人胆大”,“英雄无惧”,真正的英雄在做出抉择时必然非常果断。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平常人做选择,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就在于获取正确的信息,采用正确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正确的结论就是适合自己的目标,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可以为之付出青春、血汗的目标,一个即使由于各种外因导致自己无法抵达也无怨无悔的目标!
正确的信息,就是要通各种渠道获取充分而可靠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即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如何联系导师,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节共分两个部分,其一是选定学校和专业的一些思路、方法和经验之谈;其二是选择导师的一些思路、方法和经验之谈。本节最后附上了一些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案例,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借鉴。
(一)选定学校和专业
在确定考研以后,选择学校和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我们将结合自身经验、针对考研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常见问题来探讨如何选定最适合考研人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1.选好学校?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选好专业?
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应当优先考虑专业,并且要优先考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追求好专业好学校。我们给出的理由如下:
(1)到了研究生期间,应首先着眼于追求自己的兴趣,要真正做到“学有所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继续深造时得到老师的青睐,获取更多的机会,例如出国。对于想出国的学生就更是要慎重选择专业了。毕竟要想顺利出国,并且希望争取奖学金的话,专业成绩、科研能力是关键。此外,对于读完研后选择就业的人,如果想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那么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必然会让你在职场上如鱼得水。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对自己的专业真正感兴趣,那么做出成果来就要顺利得多,出大成果的机会也要高一些。反之,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你没有扎实的学习态度和坚持精神,不懂得在自己需要做的工作中找到兴趣的话,那么读研又将成为一场可怕的梦魇,两至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而你很可能依然两手空空,职场无助。
(2)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课题研究,读研期间所从事的课题/项目直接关系到就业的前景。研究生就业的优势主要地体现在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而专业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可以学到知识的多寡和能力提升的高低。排名靠前的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在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等方面都会有比较优势。
如果你对想报考的专业没有特别的兴趣,只要你不讨厌它,那么就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兴趣更多的在于培养,在于寻找。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的精神和扎扎实实学东西、做事情的品格。这样的话,即使你对专业没有激情,但至少不至于被动。你仍然可以通过读研学到很多东西,收益也就不会太少。
至于学校也是很重要的。不少企业还是倾向于去名校招聘人才,学校牌子硬,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学校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如果各方面的资源多一些,个人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选择机会。
2.报考太好的学校里的好专业怕考不上,报次了又怕亏了自己,怎么办?
这是考研人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普遍烦恼的一个问题,也是选定学校和专业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破解的思路是“知己知彼、果敢决断”。
(1)“知己”
也就是分析自己的基础实力如何,兴趣所在,预期目标如何,备考时间有多少,人际资源有多少。
基础实力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本科专业知识基础、本科学校背景等。相对关键的是本科专业知识基础、本科学校背景,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素质都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兴趣就是我们对什么专业感兴趣。
预期目标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我们希望去哪个城市,哪所学校,也就是我们想追求什么。目标,或者眼界,往往决定行动。目标有多高,成功很可能就有多大。清代胡雪岩曾有句经商名言:“你的眼光及于一省,你就做一省的生意;你的眼光及于全国,你就做全国的生意;你的眼光及于天下,你就做天下的生意。”许多报考名校的学生就是那种志存高远、勇于拼搏的学生。他们敢于梦想,所以实现了梦想。
备考时间就是除掉课程学习时间、课程考试准备时间、课程设计时间、专业实习时间等或者工作时间之外的可以用于专心复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对于基础一般的考生,报考本校本专业至少需要3个月,本校外专业至少需要5个月,外校本专业至少需要7个月,外校外专业至少需要9个月。
人际资源是指是否有学长、老师、同学、朋友在所报考的学校或专业就读。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往届就读那个专业的学长,那么你就比别人多占据了一份“人和”,显然成功的机率就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要尽最大努力通过朋友的朋友以及网络、甚至直接去报考院校“踩点”找到学长或老师。
(2)“知彼”
具体来说,要了解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如下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析。
1)竞争态势。也就是录取人数,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过复试线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之比,以及调剂情况。一般看最近三年的就可以了。但也不要为竞争所吓倒,只要自己喜欢,实力可以,备考时间足够,那么就可以大胆选择。
2)学校/专业实力。这与个人预期目标有关。目标高,对学校/专业要求也高。主要了解学校/专业知名度、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一般的指标是看该所院校是否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等。一些网站的研究生院实力排名和专业实力排名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但需要客观地看待,尤其是对“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的实力更是要高看,绝对不能低估。
在专业方面,还要尽力搜集专业就业情况,以及专业今后的发展情况,比如导师的科研项目情况,学生的出国情况,读博的情况等。
3)招生与考试政策。一般通过招生简章、复试办法公告等了解。
4)专业是否欢迎跨专业报考。对于跨专业考研人而言,需要“投石问路”,事先联系导师或者给研招办打电话,或者上网,了解对方专业是否欢迎跨专业考生。一般而言,报考专业应与自己的所学专业相关或者不是离得太远,最好选择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这种情况下,由于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复习起来往往会顺利一些,会比较得心应手。将来从事进一步的研究通常也会上手更快一些,并且在复试时也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不少专业,尤其是交叉学科是很欢迎跨专业考生的。这时就另当别论了。
(3)果断决断
知己知彼之后,就需要经过分析权衡果断决断。也就是如下两个方面的决断:
1)专业决断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预期目标、备考难度,以及对目标院校的目标专业信息(实验设备、导师状况、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的了解,果断选定目标专业。
2)学校决断
根据自身实力、备考时间状况、备考难度,以及对目标学校的信息(知名度、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的了解,果断选定目标学校。
关于备考难度如何估算,我们在这里推荐新东方周雷老师讲的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如何判断报考难度的基本公式,供大家参考。这个公式关于难度的估算只是涉及到了目标学校与现有学校之间的差异(地理位置、软硬件实力)、目标专业与现有专业之间的差异(软硬件实力)两个方面,因此是片面的,不具备权威性的,我们之所以列写出来,只是帮助大家对考研难度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具体的难度如何还请参见第二章第六节关于“跨校跨专业考研”部分的叙述。
基本公式:
目标得分(Goal,G)=目标学校地理位置得分(Location,L2)+目标学校软硬件实力得分(Rank,R2)+目标专业软硬件实力得分(Major,M2)-就读学校地理位置得分(Location,L1)-就读学校软硬件实力得分(Rank,R1)-就读专业软硬件实力得分(Major,M1)
目标学校地理位置分为三个档次:
① 沿海热点经济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
② 区域中心城市和中部城市,比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青岛、大连、杭州、西安、武汉、郑州、长沙、重庆、成都等。
③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和西部城市,比如呼和浩特、银川、石家庄、保定、兰州、贵阳、昆明等。三个档次中第一档次分值为3,第二档次分值为2,第一档次分值为1。
目标学校软硬件实力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档次:
① 名校:国家教育部定的“2+7”:定位为世界一流的清华和北大,定位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 。
② 其他“211”入选学校。
③ 一般本科院校。
三个档次的分值也和城市一样。
目标专业软硬件实力也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档次:
① 热门专业:法硕,金融硕士,管理,新闻,计算机,通信等。
② 大众化的专业:国际政治,会计,中文,数学,物理,和大多数工科专业。
③ 冷僻的专业。
三个档次的分值也和城市一样。
经过计算,如果一个同学的选择小于2分,那么说明竞争的程度不会太过于激烈,考取的希望比较大。如果分值在2~4分之间,那么这就意味着竞争相当激烈,如果分值大于4分的话,说明要将经过超出常人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选定导师
导师的选择对于报考某些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复试中往往确实起着决定作用。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院校对导师选择是不做要求的,甚至是反对的。比如清华大学,很多专业都不要求事先选择导师,一般是录取后,开学前两周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课题等情况,与老师谈自己的读研计划等,然后再决定选哪个导师。当然,不管怎样,如果能够联系上一个看好你的素质和能力的老师,那么必然给你带来很多的帮助,即使他/她没法决定你的录取与否,但他/她在帮助你了解专业科研方向、专业实力、专业报考与录取情况方面以及在复试科目的重点、考查形式等方面给予你的指点都是相当关键的。因此,尽力联系一个好导师(即使最终他/她没有成为你的导师),与他/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件比较重要的事。我们针对考研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来探讨如何选择好导师,以及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1.什么时候选导师?
根据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对选导师有要求,在开始准备复习时就应选择导师。当然也可边复习边考虑选择的事情。如果院校没有要求,则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备初试,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考完后可以对下答案,估个分数,再结合以前的录取线(要根据该年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大概确定自己能够进入复试。在成绩出来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分数出来后,双向选择导师。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参加调剂时一般需要实现联系导师。
2.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理想的参照系是这样的:
(1)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准备,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在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着导师的科研经费少,科研经费少就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报考前应该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比较多,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
(3)导师性格与自己性格相合的导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性格,是主动型、外向型,开朗活泼型的,还是内向,被动型的。不同性格的老师有自己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各自不同类型的学生。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如果自己不是百变超人,那么最初选择的时候,老师的个性和他喜欢的类型还是最好和自己相合的好。这和将来工作环境找领导和同事相处是一样的道理,职场有很多人最初找工作都是看待遇,看工资,但最后走人的,往往是和领导或同事没处理好关系,这个对研究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考察因素。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专业追求相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真正喜欢这个方向,你才能干一行,爱一行,你也才能够愉快地度过研究生阶段并且有所收获。所以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个可以通过他近期发表的论文以及他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这个方面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喜欢理论,就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如果喜欢实践,则要找实践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的打算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至于选年轻的导师还是选年老的导师,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没有定论。
3.如何查找导师信息?
在对要选什么类型的导师有个大致参照以后,就需要获得所在专业方向的各位老师的信息,根据信息划定一些老师,然后与这些划定的老师进行邮件或电话联系。了解信息的基本途径列举如下:
(1)学校的网页上关于专业领域老师的介绍。
(2)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导师的毕业学校、科研经费、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介绍可能很简略,有些甚至是过期信息。通过这种方法你只能做到初步筛选。
(3)学校的学生论坛上的相关信息。
(4)与老师的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交流。
4.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在选定自己理想的导师以后,应该及时和导师取得联系,以防别人捷足先登,因为导师可以带的研究生人数毕竟有限,如果你联系得比较晚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直接被拒绝;另外,及时联系导师还有可能对你的复试有很大帮助,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你对他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对他本人非常钦佩,还可以询问一下,要想成为他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适应研究生生活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沟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也是考研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不少人正是由于害怕与老师沟通或担心不会于老师沟通而不敢联系老师。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能力不强的朋友可以通过多看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多听讲座,多与身边的朋友(电话)交谈等途径来提高沟通能力。
与导师沟通的方式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你擅长口头表达,可以首先电话联系,一般选在周一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打办公室电话为好。如果你不擅长口头表达,那么最好先发封邮件给老师,写明你的考研打算、个人情况(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实践经验、获奖情况等)、读研计划(对什么感兴趣、读研期间准备怎么做、是否有念博的打算)等。最后表明你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感谢导师的阅读,并希望得到导师的回复。
导师回复邮件之后,可以继续保持邮件联系,也可以打电话告诉导师已经收到邮件,并感谢导师的关心和指导,顺便询问几个相关的问题。除非与导师关系密切,否则应把与导师的电话交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至于邮件联系或电话沟通的语言技巧,则要各位自己去斟酌了。总之,不卑不亢,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谨慎而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年轻人的活泼、活力来。记住导师也是人,和自己身边的老师一样的人。导师一般都是喜欢学生的,乐于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即使你表达力有所欠缺,导师一般也会原谅你。
最后请记住两点:
(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自己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力差,背景差一点关系都没有,关键是要诚恳,要虚心,要上进,要勤于学习,勇于挑战,大胆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考研的成功要凭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面试成绩说话。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高的话,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导师是绝对不会在面试中为难你的。如果失败,失败的原因也肯定在自身。
(2)大胆尝试。确实有一些导师会对学生询问考研事情表示出冷淡的倾向,因为他不了解你,也不知道你能否考上,也可能他们正在繁忙中。这个时候你不要气馁,不要灰心。只要大胆尝试,多试几次,总有可能遇到热心的老师的。即使万一遇不到,你努力了,就可以放心了。复试时当面找老师谈可能就容易得多了。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案例
案例1
[靳欣,2007年应届考取清华法律硕士]
我报考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考研的必要性。想有一个舒服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个好职业为基础,而拥有好的职业,学校和专业背景很重要。我的大学是一般的本科,这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改变!那么读个硕士对自己有多大的改变?第一点就是学历,由本科学士到研究生,特别是拿到一个名牌的毕业证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第二点则是学习经历,毫无疑问读研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职业技能;第三点就是认识一些同等水平的同学,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一个数据表明: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等同你最熟悉的五个朋友的平均收入。此时改变的方式就是考研,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考研,而选择清华大学可以满足上面的要求。
再就是考研的可能性。这里分析影响考研成功的三个因素:第一就是自己,包括学习成绩和专业。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特别是英语(Q吧),考研重要的科目之一是英语。我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它属于“大法学”的概念,所以我考研时选择法律硕士,一个注重实务的专业。 报考时要选择与自己本科最相近的专业,最好是直接考本专业。第二就是学校选择。学校的选择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否则是不切实际的。能力以内的学校尽量选择好的学校,我身边有很多工作后又回来考研的同学,他们所选择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名校。我不认为他们比我们实力上有多大优势,而是他们的选择就是当今市场的选择,就是就业的最好反馈。还有考虑学校的名气、师资、教学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这相对次要一些。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全国属于一流的,而且分数相对北大不是特别高,属于我能力以内的选择,而且清华又很重视法律硕士教育。
第三就是考研的心态调整和坚持下来的韧性。选择了一个好学校以及加上现实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一个人静下心来看书。选择心仪的学校,会燃起心中的斗志,会让自己心无杂念坚持下去。在学习不专心的时候,一想到清华这个名字,就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最后,选择学校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自己的情况。要先选专业后选学校,选择学校时可以在自己能力以内大胆地选择好学校。此外还要考虑自己的投入和回报要对称,你选择一个学校花费很多精力考上,结果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到时会十分尴尬。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一个选择过程中,有时候很难决定选择哪一个,这时候我们要跳出直接选择思维的圈圈,而采用排除的方法。先划出专业一条线,这会排除掉一部分学校,比如我选择法律硕士这个专业就排除了很多学校;再划出自己能力以内的学校和好学校,这样又排除一部分,再考虑学校基本情况,比如招生人数、就业、师资、住宿条件和环境等你都可以考虑进去。我当时只剩下对外经贸、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和清华大学五所学校,这时是最难取舍的。这时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哪一个自己最有把握考上,经过权衡我最后得到一个理性的选择――清华大学。
案例2
[陈丰坤2007年应届考入北大化学系高分子专业]
关于学校的选择:个人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学校的实力和个人兴趣。下面将根据我本人的情况加以说明。
在本科阶段,我学的是高分子专业。经过几年的接触,对高分子学科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该方向进行深造。所以,在我做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想报考的学校的实力,包括学校的科研水平,导师的科研力量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等。最初进入我视野的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这些高校或研究所在高分子领域都是比较不错的。至于最后选择了北大,很大一部分是个人意向起了作用。
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复习阶段的一段时间里,我准备的是清华和中科院的考试科目,因为两者考的都有物理化学和数学两门课,所以一开始就先准备这两科。到七月份正式开始复习的时候,我打定主意报考北京大学了。这是因为北大一直是我梦想的地方,我为那里的人文气息所吸引。来了之后,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的考虑是如果这次不选择北大,也许今生就要与北大绝缘了。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北大。
当然,在做出选择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说成功的概率。如果你是真地想进一步深造,考研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重要的。报考具有一定胜算的学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正确的信息,就是要通各种渠道获取充分而可靠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即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如何联系导师,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节共分两个部分,其一是选定学校和专业的一些思路、方法和经验之谈;其二是选择导师的一些思路、方法和经验之谈。本节最后附上了一些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案例,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借鉴。
(一)选定学校和专业
在确定考研以后,选择学校和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我们将结合自身经验、针对考研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常见问题来探讨如何选定最适合考研人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1.选好学校?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选好专业?
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应当优先考虑专业,并且要优先考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追求好专业好学校。我们给出的理由如下:
(1)到了研究生期间,应首先着眼于追求自己的兴趣,要真正做到“学有所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继续深造时得到老师的青睐,获取更多的机会,例如出国。对于想出国的学生就更是要慎重选择专业了。毕竟要想顺利出国,并且希望争取奖学金的话,专业成绩、科研能力是关键。此外,对于读完研后选择就业的人,如果想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那么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必然会让你在职场上如鱼得水。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对自己的专业真正感兴趣,那么做出成果来就要顺利得多,出大成果的机会也要高一些。反之,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你没有扎实的学习态度和坚持精神,不懂得在自己需要做的工作中找到兴趣的话,那么读研又将成为一场可怕的梦魇,两至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而你很可能依然两手空空,职场无助。
(2)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课题研究,读研期间所从事的课题/项目直接关系到就业的前景。研究生就业的优势主要地体现在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而专业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可以学到知识的多寡和能力提升的高低。排名靠前的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在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等方面都会有比较优势。
如果你对想报考的专业没有特别的兴趣,只要你不讨厌它,那么就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兴趣更多的在于培养,在于寻找。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的精神和扎扎实实学东西、做事情的品格。这样的话,即使你对专业没有激情,但至少不至于被动。你仍然可以通过读研学到很多东西,收益也就不会太少。
至于学校也是很重要的。不少企业还是倾向于去名校招聘人才,学校牌子硬,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学校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如果各方面的资源多一些,个人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选择机会。
2.报考太好的学校里的好专业怕考不上,报次了又怕亏了自己,怎么办?
这是考研人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普遍烦恼的一个问题,也是选定学校和专业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破解的思路是“知己知彼、果敢决断”。
(1)“知己”
也就是分析自己的基础实力如何,兴趣所在,预期目标如何,备考时间有多少,人际资源有多少。
基础实力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本科专业知识基础、本科学校背景等。相对关键的是本科专业知识基础、本科学校背景,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素质都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兴趣就是我们对什么专业感兴趣。
预期目标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我们希望去哪个城市,哪所学校,也就是我们想追求什么。目标,或者眼界,往往决定行动。目标有多高,成功很可能就有多大。清代胡雪岩曾有句经商名言:“你的眼光及于一省,你就做一省的生意;你的眼光及于全国,你就做全国的生意;你的眼光及于天下,你就做天下的生意。”许多报考名校的学生就是那种志存高远、勇于拼搏的学生。他们敢于梦想,所以实现了梦想。
备考时间就是除掉课程学习时间、课程考试准备时间、课程设计时间、专业实习时间等或者工作时间之外的可以用于专心复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对于基础一般的考生,报考本校本专业至少需要3个月,本校外专业至少需要5个月,外校本专业至少需要7个月,外校外专业至少需要9个月。
人际资源是指是否有学长、老师、同学、朋友在所报考的学校或专业就读。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往届就读那个专业的学长,那么你就比别人多占据了一份“人和”,显然成功的机率就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要尽最大努力通过朋友的朋友以及网络、甚至直接去报考院校“踩点”找到学长或老师。
(2)“知彼”
具体来说,要了解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如下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析。
1)竞争态势。也就是录取人数,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过复试线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之比,以及调剂情况。一般看最近三年的就可以了。但也不要为竞争所吓倒,只要自己喜欢,实力可以,备考时间足够,那么就可以大胆选择。
2)学校/专业实力。这与个人预期目标有关。目标高,对学校/专业要求也高。主要了解学校/专业知名度、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一般的指标是看该所院校是否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等。一些网站的研究生院实力排名和专业实力排名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但需要客观地看待,尤其是对“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的实力更是要高看,绝对不能低估。
在专业方面,还要尽力搜集专业就业情况,以及专业今后的发展情况,比如导师的科研项目情况,学生的出国情况,读博的情况等。
3)招生与考试政策。一般通过招生简章、复试办法公告等了解。
4)专业是否欢迎跨专业报考。对于跨专业考研人而言,需要“投石问路”,事先联系导师或者给研招办打电话,或者上网,了解对方专业是否欢迎跨专业考生。一般而言,报考专业应与自己的所学专业相关或者不是离得太远,最好选择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这种情况下,由于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复习起来往往会顺利一些,会比较得心应手。将来从事进一步的研究通常也会上手更快一些,并且在复试时也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不少专业,尤其是交叉学科是很欢迎跨专业考生的。这时就另当别论了。
(3)果断决断
知己知彼之后,就需要经过分析权衡果断决断。也就是如下两个方面的决断:
1)专业决断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预期目标、备考难度,以及对目标院校的目标专业信息(实验设备、导师状况、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的了解,果断选定目标专业。
2)学校决断
根据自身实力、备考时间状况、备考难度,以及对目标学校的信息(知名度、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的了解,果断选定目标学校。
关于备考难度如何估算,我们在这里推荐新东方周雷老师讲的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如何判断报考难度的基本公式,供大家参考。这个公式关于难度的估算只是涉及到了目标学校与现有学校之间的差异(地理位置、软硬件实力)、目标专业与现有专业之间的差异(软硬件实力)两个方面,因此是片面的,不具备权威性的,我们之所以列写出来,只是帮助大家对考研难度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具体的难度如何还请参见第二章第六节关于“跨校跨专业考研”部分的叙述。
基本公式:
目标得分(Goal,G)=目标学校地理位置得分(Location,L2)+目标学校软硬件实力得分(Rank,R2)+目标专业软硬件实力得分(Major,M2)-就读学校地理位置得分(Location,L1)-就读学校软硬件实力得分(Rank,R1)-就读专业软硬件实力得分(Major,M1)
目标学校地理位置分为三个档次:
① 沿海热点经济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
② 区域中心城市和中部城市,比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青岛、大连、杭州、西安、武汉、郑州、长沙、重庆、成都等。
③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和西部城市,比如呼和浩特、银川、石家庄、保定、兰州、贵阳、昆明等。三个档次中第一档次分值为3,第二档次分值为2,第一档次分值为1。
目标学校软硬件实力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档次:
① 名校:国家教育部定的“2+7”:定位为世界一流的清华和北大,定位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 。
② 其他“211”入选学校。
③ 一般本科院校。
三个档次的分值也和城市一样。
目标专业软硬件实力也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档次:
① 热门专业:法硕,金融硕士,管理,新闻,计算机,通信等。
② 大众化的专业:国际政治,会计,中文,数学,物理,和大多数工科专业。
③ 冷僻的专业。
三个档次的分值也和城市一样。
经过计算,如果一个同学的选择小于2分,那么说明竞争的程度不会太过于激烈,考取的希望比较大。如果分值在2~4分之间,那么这就意味着竞争相当激烈,如果分值大于4分的话,说明要将经过超出常人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选定导师
导师的选择对于报考某些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复试中往往确实起着决定作用。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院校对导师选择是不做要求的,甚至是反对的。比如清华大学,很多专业都不要求事先选择导师,一般是录取后,开学前两周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课题等情况,与老师谈自己的读研计划等,然后再决定选哪个导师。当然,不管怎样,如果能够联系上一个看好你的素质和能力的老师,那么必然给你带来很多的帮助,即使他/她没法决定你的录取与否,但他/她在帮助你了解专业科研方向、专业实力、专业报考与录取情况方面以及在复试科目的重点、考查形式等方面给予你的指点都是相当关键的。因此,尽力联系一个好导师(即使最终他/她没有成为你的导师),与他/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件比较重要的事。我们针对考研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来探讨如何选择好导师,以及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1.什么时候选导师?
根据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对选导师有要求,在开始准备复习时就应选择导师。当然也可边复习边考虑选择的事情。如果院校没有要求,则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备初试,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考完后可以对下答案,估个分数,再结合以前的录取线(要根据该年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大概确定自己能够进入复试。在成绩出来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分数出来后,双向选择导师。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参加调剂时一般需要实现联系导师。
2.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理想的参照系是这样的:
(1)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准备,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在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着导师的科研经费少,科研经费少就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报考前应该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比较多,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
(3)导师性格与自己性格相合的导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性格,是主动型、外向型,开朗活泼型的,还是内向,被动型的。不同性格的老师有自己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各自不同类型的学生。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如果自己不是百变超人,那么最初选择的时候,老师的个性和他喜欢的类型还是最好和自己相合的好。这和将来工作环境找领导和同事相处是一样的道理,职场有很多人最初找工作都是看待遇,看工资,但最后走人的,往往是和领导或同事没处理好关系,这个对研究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考察因素。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专业追求相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真正喜欢这个方向,你才能干一行,爱一行,你也才能够愉快地度过研究生阶段并且有所收获。所以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个可以通过他近期发表的论文以及他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这个方面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喜欢理论,就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如果喜欢实践,则要找实践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的打算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至于选年轻的导师还是选年老的导师,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没有定论。
3.如何查找导师信息?
在对要选什么类型的导师有个大致参照以后,就需要获得所在专业方向的各位老师的信息,根据信息划定一些老师,然后与这些划定的老师进行邮件或电话联系。了解信息的基本途径列举如下:
(1)学校的网页上关于专业领域老师的介绍。
(2)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导师的毕业学校、科研经费、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介绍可能很简略,有些甚至是过期信息。通过这种方法你只能做到初步筛选。
(3)学校的学生论坛上的相关信息。
(4)与老师的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交流。
4.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在选定自己理想的导师以后,应该及时和导师取得联系,以防别人捷足先登,因为导师可以带的研究生人数毕竟有限,如果你联系得比较晚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直接被拒绝;另外,及时联系导师还有可能对你的复试有很大帮助,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你对他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对他本人非常钦佩,还可以询问一下,要想成为他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适应研究生生活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沟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也是考研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不少人正是由于害怕与老师沟通或担心不会于老师沟通而不敢联系老师。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能力不强的朋友可以通过多看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多听讲座,多与身边的朋友(电话)交谈等途径来提高沟通能力。
与导师沟通的方式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你擅长口头表达,可以首先电话联系,一般选在周一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打办公室电话为好。如果你不擅长口头表达,那么最好先发封邮件给老师,写明你的考研打算、个人情况(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实践经验、获奖情况等)、读研计划(对什么感兴趣、读研期间准备怎么做、是否有念博的打算)等。最后表明你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感谢导师的阅读,并希望得到导师的回复。
导师回复邮件之后,可以继续保持邮件联系,也可以打电话告诉导师已经收到邮件,并感谢导师的关心和指导,顺便询问几个相关的问题。除非与导师关系密切,否则应把与导师的电话交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至于邮件联系或电话沟通的语言技巧,则要各位自己去斟酌了。总之,不卑不亢,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谨慎而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年轻人的活泼、活力来。记住导师也是人,和自己身边的老师一样的人。导师一般都是喜欢学生的,乐于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即使你表达力有所欠缺,导师一般也会原谅你。
最后请记住两点:
(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自己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力差,背景差一点关系都没有,关键是要诚恳,要虚心,要上进,要勤于学习,勇于挑战,大胆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考研的成功要凭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面试成绩说话。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高的话,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导师是绝对不会在面试中为难你的。如果失败,失败的原因也肯定在自身。
(2)大胆尝试。确实有一些导师会对学生询问考研事情表示出冷淡的倾向,因为他不了解你,也不知道你能否考上,也可能他们正在繁忙中。这个时候你不要气馁,不要灰心。只要大胆尝试,多试几次,总有可能遇到热心的老师的。即使万一遇不到,你努力了,就可以放心了。复试时当面找老师谈可能就容易得多了。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案例
案例1
[靳欣,2007年应届考取清华法律硕士]
我报考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考研的必要性。想有一个舒服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个好职业为基础,而拥有好的职业,学校和专业背景很重要。我的大学是一般的本科,这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改变!那么读个硕士对自己有多大的改变?第一点就是学历,由本科学士到研究生,特别是拿到一个名牌的毕业证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第二点则是学习经历,毫无疑问读研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职业技能;第三点就是认识一些同等水平的同学,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一个数据表明: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等同你最熟悉的五个朋友的平均收入。此时改变的方式就是考研,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考研,而选择清华大学可以满足上面的要求。
再就是考研的可能性。这里分析影响考研成功的三个因素:第一就是自己,包括学习成绩和专业。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特别是英语(Q吧),考研重要的科目之一是英语。我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它属于“大法学”的概念,所以我考研时选择法律硕士,一个注重实务的专业。 报考时要选择与自己本科最相近的专业,最好是直接考本专业。第二就是学校选择。学校的选择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否则是不切实际的。能力以内的学校尽量选择好的学校,我身边有很多工作后又回来考研的同学,他们所选择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名校。我不认为他们比我们实力上有多大优势,而是他们的选择就是当今市场的选择,就是就业的最好反馈。还有考虑学校的名气、师资、教学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这相对次要一些。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全国属于一流的,而且分数相对北大不是特别高,属于我能力以内的选择,而且清华又很重视法律硕士教育。
第三就是考研的心态调整和坚持下来的韧性。选择了一个好学校以及加上现实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一个人静下心来看书。选择心仪的学校,会燃起心中的斗志,会让自己心无杂念坚持下去。在学习不专心的时候,一想到清华这个名字,就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最后,选择学校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自己的情况。要先选专业后选学校,选择学校时可以在自己能力以内大胆地选择好学校。此外还要考虑自己的投入和回报要对称,你选择一个学校花费很多精力考上,结果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到时会十分尴尬。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一个选择过程中,有时候很难决定选择哪一个,这时候我们要跳出直接选择思维的圈圈,而采用排除的方法。先划出专业一条线,这会排除掉一部分学校,比如我选择法律硕士这个专业就排除了很多学校;再划出自己能力以内的学校和好学校,这样又排除一部分,再考虑学校基本情况,比如招生人数、就业、师资、住宿条件和环境等你都可以考虑进去。我当时只剩下对外经贸、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和清华大学五所学校,这时是最难取舍的。这时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哪一个自己最有把握考上,经过权衡我最后得到一个理性的选择――清华大学。
案例2
[陈丰坤2007年应届考入北大化学系高分子专业]
关于学校的选择:个人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学校的实力和个人兴趣。下面将根据我本人的情况加以说明。
在本科阶段,我学的是高分子专业。经过几年的接触,对高分子学科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该方向进行深造。所以,在我做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想报考的学校的实力,包括学校的科研水平,导师的科研力量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等。最初进入我视野的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这些高校或研究所在高分子领域都是比较不错的。至于最后选择了北大,很大一部分是个人意向起了作用。
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复习阶段的一段时间里,我准备的是清华和中科院的考试科目,因为两者考的都有物理化学和数学两门课,所以一开始就先准备这两科。到七月份正式开始复习的时候,我打定主意报考北京大学了。这是因为北大一直是我梦想的地方,我为那里的人文气息所吸引。来了之后,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的考虑是如果这次不选择北大,也许今生就要与北大绝缘了。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北大。
当然,在做出选择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说成功的概率。如果你是真地想进一步深造,考研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重要的。报考具有一定胜算的学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青岛法语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请问大家知道德语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吗?能详细说一...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