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考研人数是多少?
研究生报名选择院校依旧热衷于名校,专业选择上,工商管理、会计、法律、金融选择较多,远超其他专业报名人数。在赴美留学的专业选择上商业、管理占比较高,接近30%,与国内如出一辙。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每年研究生考试中"弃考族"也占不小比重,弃考率约在10%-20%之间,显然,高弃考率反映了考生的迷茫与盲目。
从2014年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留校限额取消,名校及优质专业推免生比例逐年攀升,在高校推免生的比例中,985,特别是C9高校的推免生比例远超其他高校,在院系或专业推免生比例中,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推免生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远超教育部规定水平。高校尤其是名校对于推免生普遍持积极态度,但与高校评价对立的是,近70%受调查学生对推免政策持反对态度。
在"双一流"建设影响下,高校学位授权点大幅调整,突出重点学科导向鲜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5个省市的175所高校主动撤销了576个学位点,其中绝大部分是985与211高校,地方院校屈指可数,显示出优秀大学在迅速收缩战线,试图聚焦资源争取双一流。
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致研究生报名人数创新高
1.1 研究生报名人数大涨,增幅为13.6%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177万,比2015年增加12.1万人,增幅7.3%,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导致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增幅为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起连续两年下跌,到2016年止跌回升。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年来,受经济、就业等因素影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增长率在2008年、2014年、2015年分别出现负增长,其中以2008年波动最大。2016年报名增长率出现反弹,达到7.3%。
数据来源:教育部
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竞争度、录取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998年报录比在4.8:1,到2009年达到近年最低值2.8:1,从2014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两年下降,但招生计划并未减少,2015年报录比再次低于3:1,达到2.9:1。
1.1.1全国多地报名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 非全日制占比明显
自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反弹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上升,多个省市报名人数激增,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均超过20%。
2017年全国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免生),比2016年增加18.9%。在京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106,155人,较2016年增长20.8%。
2017年在报考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单位考生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37,949人,占13.1%。
2017年江西省考研报名人数达到52,125人,比上一年的43,982人增加了8143人,增长18.51%。报名考生中,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32,645人,占62.63%;其他考生19,480人,占37.37%。
在2017年江西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中,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50人,占10.65%。
2017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67189人,比2016年增加了10544人,增幅为18.6%。为黑龙江省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40189人,占报考总人数的59.8%,非应届本科毕业生27000人,占报考总人数的40.2%。
在2017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6289人,占比9.4%。
2017年江苏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144,839人,比2016年增加28,803人,增幅24.82%,其中往届生增加16,375人,增幅37.62%。。
2017年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4460人,比2016年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为52341人,占报考总人数的62%。其中沈阳、大连、锦州等地区的考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本地区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
2017年河南省硕士研究生报名确认考生15.66万人,比去年增加2.07万人,增幅15.2%,报考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最多高校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已成为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最紧缺人才,缺口高达30、40万,工作1-3年后平均年薪可超10万,优秀的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年薪甚至可达20万。并有更多国外就业机会!
考研报考人数学校排名
2022高校考研报考人数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四川大学,有46217名考生报名;排名第二的是西南大学,有近4万名考生报名;排名第三的是郑州大学,有30000名考生报名报名;排名第四的是复旦大学,有近3.5万名考生报名;排名第五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有34064名考生报名报名;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院校:
一、四川大学
2022年全国共有46217人(含推免2633人)确认报考四川大学,全校平均考录比接近10:1。四川大学连续多年报考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生源数量持续高位增长。据最新数据,2022年报考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数较2021年增加3132人,增幅高达7.27%。
二、西南大学:
2022年西南大学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近4万人,报考人数位居第二。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三、郑州大学:
共有38132人报考郑州大学。郑州大学2021年报考人数为37140人,2022年比2021年增加了992人,增幅为2.67%。2022年共有38132名考生,将郑州大学作为考研目标院校。此次郑州大学成为热门考研院校,有人说是河南考生众多,郑州大学报考人数多很正常,也有人说,报考郑大的不一定都是本省人, 总的来说意味着郑大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考生的认可。
四、复旦大学:
报考人数约3.5万。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五、华南师范大学:
报考人数34064,增幅约26.41%。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考研,但是还不知道选择什么考研的学校,关于考...
1、全国所有的研招机构档次一般有如下的几大类:
第一类,就是所谓的名校,例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等。名校的概念大家都比较清楚,这里就不再详说了,近年,名校热已成为研究生报考的另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这条途径,实现自己的名校追求,同期也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就业去向选择的几率。
第二类,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自主定线的除了以上10个科研院校的学校,即所谓的重点。这些学校的名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像北京的人大、北航、北师大、北理工,天津的天大、南开,上海的同济、华师,南京的东南、南航,武汉的华工、武大,成都的川大、成电,西安的西工大、西电,广州的中山、华工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类,就是“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高校(除去上面所提到的学校)。具体信息,大家可以通过相关网站上查找。
2、要理性
对于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一定要理性,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近年实际情况确是考生“扎堆”的现象仍然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例如,去年报京61所研招单位的考生中,报考“人、北、清、师”这四所传统名校的约占了全部人数的1/3,这种现象越来越激化,学生只是有增无减,我们建议考生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迎接考研大军的人数上的竞争压力。
考生报考的专业和院校层次须与考研实力相符。最好选择既具有挑战性又力所能及的专业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报考分数要求高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学校。这样才会使你更加努力地复习。
考生在衡量选择报考院校时,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尽量获取招生单位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对其几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
一是看招生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是高于还是低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录取比例,了解竞争的激烈程度。此外还要看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
确定院校及报考方向时,考生要注意如下问题:
1、收集和分析所要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情况。包括招生情况,即报考和录取的人数。每年有部分考生单追求名校、热专业,不考虑院校录取的实际比例及竞争情况,盲目跟风,最后由于报考院校及专业不符合个人能力,败下阵来,甚是可惜。所以,提醒考生尽量准确定位院校和专业,量力而行。
2、历年推免生所占的比例:推免生比例过高的学校,由于可供考取的名额过少,无形中提高了考取难度,一般不应选报。
3、历年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率:应尽量选择比率大的学校报考,考取率较高;招生人数:招生人数过少的高校,考取率较低,一般不应选报。
另外,我国教育部批准的开办研究生院的单位不过100所。其科研实力、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学校声誉、专业设置等无疑是大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在院校定位上,除了网络信息和外界的书面信息以外,校友资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年有不少考生在回忆当初确定院校时表示,自己曾借力于曾经的校友,得到了最准凿的报考院校信息。
3、忌盲目
如果确定自己要报考,那就下定决心争取胜利吧。不过,考生应参照以下因素:该院校专业的报考情况、未来发展及就业情况、该校研究生培养侧重及专业水准、并结合个人综合实力与经济能力做出理性的决策。
考生要考虑个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读研时的花费不是一笔小数目。同时,如果不具备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不妨仔细研究一下国家西部计划、强军计划,师资计划以及热门城市院校以外的研招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有一些新增的硕士点。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总之,一方面要完全清楚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完全了解对方学校。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梦想与实际相结合――总之,大家要考虑周全、面面俱到,在走好第一步的基础上,走好第二步、第三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大家必定会迎来最后胜利的曙光。
2017年考研人数
201万
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导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河南、江苏、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人数增幅分别达到15.2%、24.8%、20.8%、20.2%、18.6%。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01万,较2016年177万,增长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在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就业压力依然是影响考研人群报考的首要原因。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2017考研学校人数排名 考研报考人数学校排名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