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失败要不要复读
其实艺术考生报考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中戏、北电、央美、中传等顶尖艺术类高校
2、经教育部批准的29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类高校以及15所部分艺术类本科院校
3、综合类院校(985.211名校)
4、普通综合类院校
5、民办艺术类院校和独立学院
6、专科院校(高职)
最终结果会根据你选择的道路不同,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正常情况下艺考不理想,会有一下三种情况:
1、专业考试不理想
因为今年受部分地区疫情的影响,导致一部分艺术考生们发挥失利,艺术考试变革,线上校考,艺考人数增多,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给今年的艺考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困难,“艺考热”的现象逐年增多,选择艺考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那么院校一般是不会说考生人数增多就进行扩招的,所以会导致在进行招生的时候会进行严格的筛选,择优录取。假如你今年好耐态没有拿到任何学校的合格证,那么明年相对来讲是要比今年严峻很多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艺考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填写报考院校的时候没有选择好,报考的院校并不是你自己的专长或者是院校名额有限,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自己综合评估一下了,如果说你想要复读,那么你复读的选校的定位是在哪里?
那么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精力,一旦是这样的状况,美考通小编其实是不建议进行复读的,因为复读所需要的毅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在精力以及时间上面来说,复读生是要比应届生付出很多的,所以需要着重考虑的,不要盲目从众。
结论:复读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因为在复读的过程中是枯燥乏味的,那么问题就是你没有办法做到坚持,建议你另行考虑。
一旦选择复读,你一定要重视统考,因为艺考改革的缘故,在校考上面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慎重地填亩兄报。
2、文化课成绩不理想
如果你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大学的合格证,但由于文化成绩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你是可以考虑的。
但是你的专业课以及文化课都没有达到标准,那么想要复读就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了。
不要失去信心,未来的路很长,现阶段友源一个学校只是代表了你的下限,是不能决定你的上线是在哪里的,前段时间美考通小编在知乎上面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高考不理想,未来还可以翻盘吗?
有一个特别好的回答与你分享:
初步预估你的人生连四分之一都没有过完呢,打个比方说,王者一局还需要30分钟呢,你这才开始7分钟,对面连一套装备都没有出全呢,也就是刚刚6级,现在就开始讨论翻盘不翻盘的,为时过早呀,现在想要的就是清清兵线,野区打打野把自己的经济搞起来,多看看书,这才哪里到哪里呀。
复读到底适不适合你?
30000元/年+ 1年的时间,可以坚持下来的,可以视情况考虑复读。
单独从文化课程度来说,复读一年,不单单是对学生以及家长的一场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复读一年的费用在6k-7k不等的,而且一部分的复读班还是针对本科线一下、专科线以上的部分考生,如果说那些在专科线一下的考生想要参加,还必须要进行特殊培训,这样最后下来还要比别人多出一些费用,视地区而定,但凡是外地考生那么就不单单是补课费用了,还需要再额外加一笔食宿费用,这样下来平均要在5k左右,就这样还不包含需要的各类书籍,以及高考的报名费用,材料费用等,整体算下来单纯文化课就需要一万+的费用了。
从专业课程来讲,你们都是已经参加过一年的学生了,那么对于集训的费用美考通小编就不用过多的再去细细说来了,你们都是比较明确的。
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首先分析自己知识的储备量等各种因素。如果仔细斟酌后,觉得自己仍然有潜力挖掘,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规划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考虑复读的。
总体来说复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利用一年的时间,最后结果还是未知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就是发生在美考通小编身边的事情,小编的姐姐当时高考没有考好,复读一年,这一年下来每天时间都非常紧张,但是最后结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还没有第一年考的理想呢。只有结合自身状况找到合适的道路,这才是最好的选择。最后小编也提醒各位同学,决定选择复读了,最好去实地看下硬件设施。
适合复读的人群?
一、文化课发挥失败
1. 在高考中发挥严重失常,成绩低于平时模拟成绩80分左右的学生
2. 在高考期间出现人为不可控的情况,生病、受伤等可以影响考试成绩的学生
3. 志愿填报落空的学生
4. 成绩距离投档分数仅仅只差几分的学生
5. 有实力,但是最后没有全心投入的学生
6. 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可以克服困难的学生
二、艺术考试发挥失败
1. 校考选择学校失误
2. 校考通过,统考没有过线的学生
3. 艺考拿到非常好的院校合格证书,但是排名比较靠后的学生
不适合回答的是谁?
1. 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经不起诱惑,容易分心
2. 学生不想要再尝试一次的,即使老师、家长再怎么勉强,也没有什么卵用
3.学习习惯不够好,考生的基础很差,只有一年时间很难改变现状
4. 不知道学习,缺乏学习动机
不想要吃苦的就不要在复读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专升本没过线能补录吗
一般情况下,专升本是有降分政策的,但是只有过了省控线才有资格进行补录。不过,有些三本院校招生人数不满,没有达到招生计划人数,那么还是有机会的。
![没过投档线可以报志愿吗知乎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Upload/20230727/169044150548797.jpg)
专升本低于省控线能伏含补录吗
专升本省控线又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即普通高校专升本录取控制分数线。
省招办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根据当年全省考生的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数,按一定比例划定各批各类录取控制分数线。
原则上来说,高于省控线即有机会被录取,低于省控线则无缘本科院校。
有的考生统考成绩虽然达到省控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院校的投档分数线,因而不能被所报院校录取。所以要想被理想院校录取,那么成绩就既要满足省控线也要满足院校投档分数线。
专升本补录是怎么补录的
专升本补录的意思是有一些院校在正常录取顺序结束后,由于招到的学生少,没有招满录取名额而进行的第二次录取。
第二次录取针对的是已经漏空参加了考试,过了省控线但没有被志愿学校录取的考生,各省招生办会在正常录取结束后告诉考生哪些学校会进行补录,考生需要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参加补录。
增加了补录环节之后,如果最初报名的学校没有被录取,还可以在补录环节选择其他学校,相当于给了大家两次机会,即使没有考上最理想的学校,也不至于无书缺搜笑可读。
部分省份是没有专升本补录这种说法的,且统招专升本只有一次机会。
艺考生可以复读吗?
那么艺考生可以复读吗?其实是分情况的。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复读呢?
1.专业课太差
很多专业都是需纤运要长时间的积累,如果专业课太差,那么在这半年里,很难获得太高的提升,而且每年艺考的政策也都有一定的改变,如果如果复读后再参加艺考,风险很大。
2.文化课太差
文化课如果太差,那就是文化课基础太差,需要从基础的知识开始补,补基础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且艺考生还是兼顾到艺术专业,所以风险也是很大。
那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复读?
1.文化课成绩很好
戚肆 有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不错,但是距离中戏、北电这种一等的院校分数还差一些,那么就可以去复读,毕竟中戏跟一般的211真的不是一个档次的。
2.因为填报志愿除了问题
填写志愿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志愿填错,本来211的就只能上普通一本,如果填报志愿出了失误,那么可以复读,去上更好的学校。
艺考生怎么避免高分低录?这些报考知识必知
填写志愿必须要注意的3点,80%的学生都填错了
3.不满意能报考的大学
有的学生目前的成绩可能只能上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但是却又想上更好的大学,那么可以通过复读,提升自己的分数,从而上一个更好的大学。
那么复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政策
艺考生要时刻关注政策,了解各个学校的录取情况变化,了解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以高竖轿及每个院校每年艺考内容以及自己所在省份的录取人数和分数线。
2.经济情况
复读一年,就需要多花一年的钱,学费、艺考的培训费用等,这个要跟家人进行沟通,看家人是否支持。
不管是否复读,都要对自己有信心,都有努力,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迹盯源“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则乎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姿态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53761/answer/96716790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