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广东省二本大学的排名情况,以及选了几所学校的简介和其优势学科。数据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尽情谅解。
广东 财经 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现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家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所属的一所美术与设计系科设置齐全的高等美术学府
广东金融学院
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2000年,谨困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码桐。
广东海洋大学
是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应用学科见长,兼有基础理论学科的多科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在2014年以前,广东最好的几个二本大学是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财经 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金融学院,都是广东省二本在各自领域最优秀的大学,办学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毕业生比较受企业欢迎。这几年来,随着广东省一本扩招和取消二本AB类,深大,广工,广州医大,广大都整体升上了一本招生,所以,现在广东省最热门的二本高校就是广东 财经 大学,广财其实是不比广工广大这些学校差的,可是由于办学层次原因,一直没有博士点,也升不了一本,广财后面还有广金和广技师,还有东莞理工和广东海洋,还是不错的学校,看自己的专业需求了。
基本现在大学都是综合的,特色的专业,都是学校的重点科目,分数肯定高,根据自己想学的,去选择大学,二本没有啥可以挑剔的,因为毕业出来就是失业,考虑考虑毕业后读哪个学校的研究生吧
广东一共有41所二本,排名如上图所示!
第一名、广东警官学院
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设有嘉禾、滨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7.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9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48.74万元;馆藏图书92.88万册;设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8个;有专任教师327人;截至2019年11月,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18人。
第二名、佛山 科技 技术学院
学校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达3926亩,建筑面积60万多平方米;设有15个二级学院,有68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683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2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976人(含51名硕士留学生),联招博士3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318人,本科留学生、汉语进修生等共98人。
第三名、广东师范技术大学
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22个、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广东省重点学科5个、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2个;学校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13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广东有二本院校41所,各具特色优势专业。从就业质量来说,广东警官学院优秀毕业生,在广东二本院校中,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大学,比普通一本甚至双一流的很多专业毕业生更有优势。广东警官学院公安类专业生,通过公安联考入警率超过90%。其它非公安专业,因为有警校履历,绝大多数也能考公或从事法律工作。警察职业无论从 社会 地位、福利待遇还是公众认同度来说,都是很高的职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虽然是二本,但工科特别强悍,学以致用的热门专业专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兽医学、土木工程、教育、控制工程、农业技术等专业,都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人才能力强悍,已经为地培养优秀人才14万余人。佛科毕业生不迟晌坦但就业质量好,而且获得了 社会 犹其是用人单位广泛的认同。如果抛开广东警官学院特殊背景,佛科可以称之为广东第一二本院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国家级专业:工艺美术,有广东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电气工程、 旅游 管理与服务教育、工业设计、建筑电气与智能仙、物联网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最具现实价值的热门专业,经济学也出类拔萃。不仅仅就业优势明显,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所学专长,实现自身价值,成就感增强幸福感自然更强。广东二本大学众多,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
目前来说,一本大学和二本大学的概念已经很难准确界定了。因为,全国大都在进行高考招生的综合改革,大部分地区合并了本科批次,在高考招生录取的过程中,只设置本科批次和高职大专批次。有的地区在高考招生录取的过程中,设置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及高职大专的录取批次,把二批本科和三批本科进行合并。所以,一本和二本的概念在未来肯定被模糊掉了,从本质上来说,就目前的情况,要准确的区分和界定一所大学是二本大学还是一本大学,是很难从实质上进行区分和界定的。我们只能从一般的情况给你进行回答,仅供参考。
广东省目前的二批本科院校有: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韶关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嘉应学院
广州 体育 学院
广东 财经 大学
五邑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电子 科技 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东外国语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州商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
肇庆学院
惠州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白云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东 财经 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 科技 学院。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批已经在独立学院转设的过程中,更名的二批本科大学。广东的二批本科大学都是应用型大学,它的特色专业本身众所周知,就不必一一赘述了。
广东的二本大学一点都不少,录取分数也不算高,就是大家一定要区分好这些大学的类型,还有看好招生计划。以黑龙江省为例,2020年以本科第二批A段招生的,列入招生计划的公办二本院校有:
1、广东医科大学
2、广东金融学院
3、广东 财经 大学
4、广东药科大学
5、广东海洋大学
6、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7、韩山师范学院
还有2020年没有招生计划,但是以往有招生的公办二本院校有:
1、广州大学
2、东莞理工学院
3、五邑大学
4、岭南师范学院
5、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6、广东航海学院(提前批二本控制线招生)
另外,2020年二本、三本合并为二本后,以往的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也采取了二本招生的方式。如独立学院有:
1、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21年停止招生)
3、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4、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0改名珠海 科技 学院)
5、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6、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7、电子 科技 大学中山学院
8、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9、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10、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南国商学院
11、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民办院校有:
1、广东培正学院
2、广州工商学院
3、广东理工学院
这些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2020年也都采用了本科二批招生。但是学费要比公办的二本院校高出很多,最少的每年要25000元最多的每年达到80000元。所以,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一定要看清是公办、民办还是独立学院,更要看清每年学费是多少,要结合自身自家经济条件审慎报考。
众所周知, 广东特色二本在本行业的就业,特别是在广东本地的就业拥有比省外一般一本院校 更强的竞争力。
以下为广东特色二本院校,老敖强烈推荐!
一: 广东 财经 大学 顾名思义就是 财经 类的强项院校,说是二本招生,其实在广东已经全部专业实现一本分数线覆盖。 其强势专业有市场营销(全国排名前一百!)、会计等经管类专业。拥有广佛两个校区,在珠三角地区招聘市场很有竞争力。薪酬排名全国115名,在二本院校排名前列,一般毕业1-3年便已达到7000+的平均薪酬!
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石油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是华南地区首家石油类高校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依靠油城茂名的地理位置。现在的油汽储运、化工类专业已经是其妥妥的王牌。 想要进入国企,或者考研985/211院校的朋友可以选择其王牌专业,因为背景深厚,实力强悍,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以二本身份去到985/211的石油或者化工理科类专业就读深造,前景十分可观。
三:湛江师范学院,是粤西毫无疑问的师范类高校龙头。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才压在二本招生,但由于出色的教学,培育了大量活跃在广东各个地区的初高中优秀教师,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名气。校友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一般广东人将其默认为除华南师范大学之外的广东师范类大学第二,其部分专业已实现一本分数招生。每年的考研成功人数居二本前列,学习气氛浓厚,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师范院校的不在少数,有深造念头的朋友一流之选,即使考不上湛江师范师范生在非珠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竞争力!
广东现在都没有一本二本区分了,只有本科批和专科批,特色直接根据院校名字和院校类型就能简单判断出来,下面给大家列举出广东省在本科批招生的院校和院校类型,一共72所,其中公办43所,民办25所,中外/港澳4所,具体如下:
院校 本/专科 公/民办 类型 地域
星海音乐学院 本科 公办 艺术 广东-广州市
武警广州指挥学院 本科 公办 军事 广东-广州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本科 中外/港澳 综合 广东-深圳市
南方 科技 大学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深圳市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985/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深圳市
中山大学(985/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华南理工大学(985/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暨南大学(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华南师范大学(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师范 广东-广州市
深圳大学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深圳市
汕头大学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汕头市
南方医科大学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广州市
汕头大学医学院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汕头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本科 公办 语言 广东-广州市
深圳技术大学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深圳市
广东工业大学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广州大学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华南农业大学 本科 公办 农林 广东-广州市
广东 财经 大学 本科 公办 财经 广东-广州市
广州医科大学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广州市
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广州市
广州美术学院 本科 公办 艺术 广东-广州市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本科 中外/港澳 综合 广东-珠海市
东莞理工学院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东莞市
广东金融学院 本科 公办 财经 广东-广州市
广东警官学院 本科 公办 政法 广东-广州市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本科 中外/港澳 理工 广东-深圳市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佛山市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本科 公办 师范 广东-广州市
广东医科大学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湛江市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 本科 公办 广东-珠海市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本科 公办 师范 广东-广州市
广东药科大学 本科 公办 医药 广东-广州市
五邑大学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江门市
广州航海学院 本科 公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惠州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惠州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农林 广东-广州市
肇庆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肇庆市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公办 农林 广东-湛江市
岭南师范学院 本科 公办 师范 广东-湛江市
广州 体育 学院 本科 公办 体育 广东-广州市
韶关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韶关市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本科 中外/港澳 理工 广东-汕头市
韩山师范学院 本科 公办 师范 广东-潮州市
嘉应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梅州市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茂名市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珠海市
珠海 科技 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珠海市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985/211/双一流) 本科 公办 综合 广东-珠海市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珠海市
广州新华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广州南方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电子 科技 大学中山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中山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本科 民办 财经 语言 广东-广州市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东莞市
广州软件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广东培正学院 本科 民办 财经 广东-广州市
广州应用 科技 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广州华商学院 本科 民办 财经 广东-广州市
广东东软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佛山市
广州商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广州华立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广东白云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广州理工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广州市
湛江 科技 学院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湛江市
广东 科技 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东莞市
广州工商学院 本科 民办 财经 广东-广州市
广东理工学院 本科 民办 理工 广东-肇庆市
广州 科技 职业技术大学 本科 民办 综合 广东-广州市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本科 民办 财经 广东-肇庆市
嘉应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且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等美誉的广东省梅州市。学校面向15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成教学生近万人。学科专业综合,涵盖者弯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现有2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60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其中,小学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盯辩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软件工程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现有4个校区,本部设在江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历史悠久,特色明显。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首则闷得名),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教育、22年的大专教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1年办学体制由“省市共建”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 是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办学宗旨,打造“植根侨乡,弘扬客家文化”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 学校作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30万人,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400多人;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一大批人才;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1812项,其中国家级589项、省级1223项;学生考研成绩喜人,录取人数为2000多人;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总通过率85.2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 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正高职称140多人、副高职称410多人、博士290多人、硕士800多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为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大教师内培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实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强化内涵,创新引领。 学校以创新为引擎,为彰显内涵、持续发展不断蓄力。现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07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18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级政府奖4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主动作为,服务地方。 学校扎根梅州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建“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梅州市地方立法与研究基地”;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区域地理环境模拟与智能决策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梅州8个县(市、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先后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500多人次,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主动服务梅州足球特区、陶瓷产业群建设。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做大做强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 传扬文化,使命担当。 学校以传扬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打造发展特色。依托“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开展了大量地方党政部门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获批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批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配合梅州市举办了“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召开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举办客家学论坛,组织师生进行红色文化研学、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苏区精神大讲堂”,传承和弘扬原中央苏区老区精神、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获得广东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梅州侨乡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与10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或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交流。近年来,派出73批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遴选5批38名教师参加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派出23批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的应用型人才。,——砥砺奋进,开创新局。 百年风雨路,奋进新时代。学校正抢抓国家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广东省加快破解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重大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申硕”工作为重点,以规模质量协调发展为根本,推动学校快速高质发展,为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