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西北大学的历史,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云南有个被低估的养老小城,这里环境好节奏慢一年四...
这些年开车自驾有十多万公里,几乎走遍了国内的山山水水,北到沿乌苏里江、黑龙江沿边自驾,南到海南环岛游,唯有一个省份始终让我 魂牵梦绕 ,这个地方就是 云南 。
云南是一个让人忘不掉的省份,无论你 去过多少次 , 走过多少地方 ,这也是一个去了不想走, 走了还想再来 ,从离开那一刻起就又开始惦记的地方。
有一个梦想 ,就是等到老了,一定要到这里, 找一个小城 , 买一套房子 ,在此度过余生。
说到养老,国内真正适合养老的地方真不太多,北方天气寒冷,南方大部地区夏天炎热,冬天湿冷,即使是以空气好著称的海南,绝大部分地区也仅适合冬天避寒、度假和短期旅居, 唯有云南 ,有宜人的立体气候,有壮美的 自然风光 ,有迷人的 民族风情 ,还有令人垂涎欲滴的 特色 美食 ,这是一个 可以舒服过四季 的省份。
云南这么大 ,究竟哪里更适合养老?有人会说 昆明、大理、景洪、 腾冲 、普洱、红河、曲靖 经,这些地方都不错,但也并不完美,如果冬天很舒服,那夏天一定会热,典型的如景洪、元江,也有的 夏天舒服 , 冬天一定有些冷 ,如昆明、腾冲等等,那有没有一年四季都舒服的地方?我推荐一个小城,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真正的一年 四季气候宜人 的养老小城,这就是 勐海 。
这是一个名字有海,但却是没有海的地方。
勐海是 西双版纳州 下辖的三个县市之一,距离西双版纳首府景洪60公里。“勐海”系傣语地名,是为纪念统辖勐海的 傣族 英雄岩海而得名,所以“勐海”被称之为“英雄居住的地方”。
有人说,丽江,是一个 让人发呆 的地方。那么,勐海,这就是一个 让人心静 的地方, 山水田园 , 宁静致远 。
勐海,这是一个让人心静的地方 。
除了这里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还有这里的茶道和佛教氛围,这里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圣地, 佛教文化 浓郁。礼拜佛塔,心得菩提,礼遇茶汤,心生静界。
勐海是 滇藏 茶马古道 的源头 ,这里茶文化 底蕴深厚 , 马帮文化 源远流长,是公认的 世界茶树 的原产地之一,驰名中外的 普洱茶 发祥地 之一。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条“ 因茶而盛、为马而生 ”的古道, 勐海就是这条 茶马古道的起点 ,特别是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起点。勐海很小,但因为普洱茶而 名扬天下 。
勐海是一个环境优美,山里有树,沟里有水,近似于原生态的一个地方,生机盎然的座座茶山,点缀其间,到云南养老,人们看重的就是这里的气候。
别看勐海地方不大,却 极具云南的气候特点 ,一个县就有 5个气候区 ,北热带区、 中亚 热带区、暖夏暖冬区、暖夏凉冬区、凉夏暖冬区,很多人都说景洪是冬天避寒,而夏天热的地方,而勐海别看距离景洪只有60公里,但这里才是云南真正的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方,年温差较小, 冬天平均13-25 ,夏天18-30 ,比版纳夏天温度要低3 ,是版纳三个县市中最凉爽的一个。
不但冬天舒服, 夏天也会让你想不到的凉爽, 这里是景洪人夏天避暑的地方,被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真正春城”。
很多老人都 喜欢云南 ,但却 恐惧云南海拔高 ,对心脑血管不利。
在云南养老,海拔确实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云南的高海拔地区基本在滇西北一带,而西双版纳州所处的 滇南 地区,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下, 景洪市 的海拔仅有580米左右,而勐海在海拔在1300米左右。而据科研研究证实,海拔1500米是一个神奇的高度,这里密集着"空中维生素"-- 负氧离子 ,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居住在这个高度有利于人体的 健康 ,而且只有这个高度才能保证夏天有凉爽的气候,这也是很多川渝人士夏天到贵州山上避暑的原因。
勐海 没有工业 , 森林覆盖率 达到67%,有着优良的空气质量,作为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也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年径流水量29亿立方米,还有高中低温泉10余处,勐海城外七、八公里的地方就有泡温泉的地方。
勐海 生活慢节奏 , 社会 秩序 安定祥和 , 消费水平较低 。目前的房价也处于相对低谷,单间公寓有3K左右,好点的小区5K-7K,勐海县现有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 两所 二级甲等医院 ,还有县妇幼保健院、黎明医院等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有470多张床位,13个病区,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医院。
勐海县交通现在看也比较便捷,景洪到勐海高速公路已于今年元月15日正式通车,景洪和勐海两地行车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勐海还有13条县道,99.5%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县城到嘎洒国际机场只有45公里,到打洛口岸都只有60-70公里的距离,开车也不过1个小时的时间,明年西双版纳将开通高铁,勐海离景洪和勐养高铁站也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
勐海 是 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被称为 普洱茶第一县 。 这里有南糯山、布朗山等 6大茶山 ,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丘陵地带,这里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土地肥沃无污染、不施农药,造就了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的 茶品质极佳 。这里还有4万多亩的古茶山,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野生型“ 茶树王 ”树龄达到1700年,堪称茶叶发展 历史 的“活化石”。 这里 四季都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大米,自古有“ 滇南粮仓 ”之称。
勐海县境内居住着傣族、 哈尼族 、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等 25个民族 ,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等民族技艺丰富多彩, 民族风情浓郁 。
舌尖上的勐海
烤鸡翅、鸡脚、烤鱼、烤干巴、烤牛肝、烤豆腐都相当不错。勐海最好吃又出名的就是烧烤,很多景洪人都到勐海一边避海一边避暑一边烧烤。
云南特色的长街宴,千人共享美味里的 情感 绵延。
勐海, 这里是 茶人向往的圣地。每年 从2月末开始,茶人就开始涌入勐海,等待着春茶铺满这里的茶仓,这里的大街小巷,充满了两个字,这就是试茶,试茶,试茶。
主要景点 有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打洛森林公园、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清真寺、勐邦水库等。
景真八角亭
佛亭呈八角之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屹立于昔日勐景真王宫之旁,人们便依其形状和所在地称之为”景真八角亭“。
曼短佛寺
距县城约10公里,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 小乘佛教 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勐景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 历史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历史 悠久的 传统文化 ,在傣族群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
独树成林
泛亚铁路中线2021年将开通,将会给勐海带来什么?
泛亚铁路中线包括玉磨铁路、 中老铁路 (老挝段)和中泰铁路(泰国段)。
玉磨铁路 北接玉溪,南经 普洱市 、西双版纳至中老边境口岸磨憨,全长约508公里,是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这条高铁线开通后,西双版纳将进入高铁时代,到昆明仅需3小时,这必将打开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空间,勐海也将融入 西双版纳的 “半小时经济圈”之中。
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再加上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品牌优势和生态涵养价值,勐海必将成为云南最具魅力的养老宜居城市。
勐海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
西北大学的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8]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 前清 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9]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该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综合大学学报之一。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 袁世凯 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9]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政府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9]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 鲁迅 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 爱因斯坦 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 东南大学 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共产党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 邓小平 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9]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9]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9]
1949—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9]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该校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生物、地理、历史、考古、原子物理、电子学、计算数学等10个研究所室。这些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为陕西和西北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9]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10]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南京大学为对口支援西北大学。[11]
2016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共同为故宫学院(西安)揭牌。根据协议,故宫学院(西安)成立后,将致力于培养文博专业人才、传播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促进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10]
2017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12]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西北大学的“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3]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北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4] 9月2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日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广岛大学、长崎大学、上智大学等7所大学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价大学、岩手大学、香川大学、樱美林大学、武藏野大学等14所大学也参与到该联盟中。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3] 9月30日,西北大学与西安市第一医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仪式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举行。双方将通过院校联合、医教协同,推动科研、教学、临床齐头并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
2017年11月,西北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西北大学的历史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职业资格证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