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为什么研究生现在都招专硕而不招学硕,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研究生现在都招专硕而不招学硕
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学历,一直被称为高知群体,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不过近年来学历被不断贬值,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考研。研究生有学硕和专硕之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各有特点,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不过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专硕存在争议,甚至认为专硕的含金量远不如学硕。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不断完善招生计划,不少备战明年研究生的考生发现,不少高校的学硕研究生出现缩招情况,甚至部分专业直接停招。

学硕将要“退场”了?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招学硕
不知不觉中,2024年研究生考试也快要到来,考生纷纷在紧锣密鼓的复习着,各大高校也没有闲着,提前制定招生计划,与以往不同的是,2024年有多所高校将停止部分专业学硕研究生的招生。
听到这一消息,不只有备考的学生坐立不安,就连正在读这些专业的学硕生也难以相信,直言“读着读着,专业就没了”,还有学生表示自己的专业要“绝版”了。

学硕型研究生,是博士和科研人员的后备力量,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硕型研究生的映射下,显得有些尴尬,近年来,高校缩招或停招学硕研究生成为趋势,其中包括多所双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这些高校宣布个别专业将不再招收学硕研究生。

不仅如此,在前不久,又有多所名校相继宣布,2024年起部分专业的学硕型研究生将停止招生,比如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表示统计学专业的学硕生将停止招生。
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也相继表示,未来不再招收软件工程类专业的学硕型研究生,而东北农林大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风景园林类专业,也从2024年开始不再招生。

分析:
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区别在于学硕生侧重理论以及知识创新能力,专硕生则更侧重实践能力,两者虽存在差异,但绝不是对立面,适当优化学硕研究生教育结构,更有利于我国在各领域,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
面对如今的就业大环境,很多学生将考研视为未来发展的基石,此时专硕成为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以往,学硕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专硕,如若取消部分专业的学硕招生,那么这些考研党需要将目标转向专硕,如此一来,考研难度或将再次增大。

统招学硕名额逐年减少,推免生占比却不断增加
近年来,各大高校学硕生缩招或停招情况愈发普遍,与此同时,推免生占比却越来越大,这些扩招的指标基本都是专硕型研究生,甚至有将个别专业的学硕名额直接清零。
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专硕研究生招生占比超过60%,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显然在招生的背后,是明显的政策倾斜,预计在2025年,专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占比研究生总数的2/3。

在未来,专硕研究生将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当然并不代表学硕研究生将会消失,毕竟学硕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类研究,之所以缩招,甚至停招,主要是总体规模达到顶峰,学术研究不需要这么多人,逐步缩窄是大势所趋。
相比之下,专硕研究生更有利于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领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对专硕的需求面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高校扩招专硕也在情理之中。

大学生还需正确看待学硕和专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在很多学生心中,一直对专硕不屑一顾,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在就业方面也存在弱势,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从考试难度以及录取分数线就能看出,学硕的考题更难,分数线也更高。
不过对着时代的发展,专硕逐渐迎来“逆袭”,不过大学生要明白的是,高校缩招或停招学硕生,并非含金量下降,而是此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而市场对于专硕的需求量却不断增加,高校在招生方面进行调整也很合理。

如若学生依然对学硕十分青睐,可以报考那些没有停招学硕的院校,不过竞争光会更加激烈,学生需要认真备考,并从多方面培养并锻炼综合能力,为面试做好准备。
为什么要缩招研究生?
1.这些年来,学硕一直在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与此相反,从规模上看,高校开始向“做大做强”迈进。作为两类不同类型的硕士教育,学硕与专硕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2.但是,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甚至还有人认为,硕士学位是“低配置版”,“短学制”。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的局面,使"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然后呢?专业学位占三分之二再过几个月,就是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了。但是一些专业将从招生简章中消失。
3.近几年来,许多大学相继宣布停止在各专业招收学术硕士。学业仍在继续,专业却已经没有了,有同学开玩笑地说,他们将会“绝版”。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所大学在调整自己的学科设置,但逻辑上并不是这样。而中国科技大学的软件学院,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以软件工程为核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此外,该校还于去年宣布,从2023年起,停止招收法律学位与新闻与传播学位的硕士生。
4.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缩减招生规模、取消招生规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像是复旦大学的软件系和经济系,国发院的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的经管学院,还有四川大学的公共管理系。
5.统一招生的硕士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而推免生的比例却在不断地增加,扩招的目标以硕士为主,而一些硕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为零。在2022年9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提到,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60%,并且正在积极推动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其招生比例达到了14.4%。
6.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要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合理地布局并调整学科与专业,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为行业服务。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为什么?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已经成了近几年的趋势。反之,在规模上,专硕开始“做大做强”。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和专硕各有其特点和培养目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专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专硕是低配版、短学制的学硕。
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成为“劣币驱逐良币”?调整招生规模,之后呢?
图/视觉中国
专硕要占2/3
再有几个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将展开。但有的专业要从招生简章上消失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的招生。学还在上,专业没了,一些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
这些动静,看似是高校对于自身内部学科设置的调整,其中的逻辑却不仅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就明确提到,要聚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该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大国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等。
统招录取的学硕逐年减少,推免占比越来越大,扩招的指标主要是专硕,部分学硕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直接归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
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据统计,2020年获批/加强建设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了105个硕士授权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1个。
根据上述发布于2020年9月的《方案》,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此外,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
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同时,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调整招生计划也是必要的。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布局和调整,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调整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
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改革先迈出了这一步。
不被“待见”的专硕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专硕则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虽说是差异化培养,实践中却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于是在许多学生心中,专硕虽然省事,但也“弱势”。一方面,是因为对专硕存在观念上的不待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储朝晖看来,学硕比专硕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公众来说,两者的差异,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
不少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直观的表现,在于学硕的考题难度比专硕大,且专硕毕业门槛相对更低等。
已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有资深的硕导明确不带专硕的学生。
储朝晖指出,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能带好学硕的导师就能带好专硕。但现实或许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型或还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扩招的力度。
部分导师对于专硕学生的期待,仍然是发论文、出成果。
樊秀娣也表示,不少学校的硕士点希望通过上马专硕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然而在对待专硕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和学业评价等许多还是沿袭学硕这一套。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相当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据李杰介绍,学院虽然也为学生们安排了校外导师,当地业界比较知名的前辈,但直到毕业要签字时,他才首次见到这位导师一面。
因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于是也有一些学生“跟风”报考学硕。
不过,在樊秀娣看来,不少学校的专硕已经比学硕吃香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能够读硕,尤其是进入名气较大的高校读硕,并不很在乎读的是专硕还是学硕。眼下不少学校的专硕、学硕实际‘操作’时区别并不大,专硕也一样需要做毕业论文,而且,难度也不低。”
但她也观察到,现在各高校的硕招竞争激烈,很多有名气的高校通过录取第一批保研学生就招满了专硕学生。换句话说,不少读专硕的学生也是推免研究生。
“当初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往往告诉学生专硕、学硕没有什么区别,待遇也一视同仁,而这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名气较大的学校平台也就选择了专硕。但真入了学,还是感觉专硕受到了‘歧视’”樊秀娣说。
她举例称:第一,虽然专硕、学硕的学费相同,但专硕学生每月得到的学校补助金一般要低于学硕;第二,学校硕士点在评定学生奖学金方面偏向学硕,因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主要还是看论文等量化指标。而专硕学生的特点、特长并未体现出来。总之,不少专硕学生感到学校对他们不够重视,甚至有种被“糊弄”的感觉。
这几年,专硕学制延长至三年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在今年“上岸”的准学硕研究生陈茜(化名)看来,刨去一年的上课时间,两年制的专硕时间确实比较紧张。
但也有些网友吐槽,专硕的学费本来就比学硕贵,不能加价不提质。
在樊秀娣看来,专硕教育看重的“双师型”教师、先进设施、高质量的实习等条件,部分高校还没有跟上,毕业论文也是和学硕一样的要求,“扩大专业硕士是国际趋势。但国内有的高校硕士点在对专硕学生培养的具体操作中,与国家发展专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什么研究生现在都招专硕而不招学硕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为什么研究生现在都招专硕而不招学硕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