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俞星伟的收藏轶事(俞星伟收藏),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
俞星伟说:嘉兴到底是吴文化还是越文化?亮点是什么?真正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贡献的具体实例有那几桩?
俞星伟是收藏文物古玩的,三十年古玩市场的历练让他有了自己的观点,并著书立说,有点向马未都的学识靠拢的味道,令人刮目相看。
俞星伟关注太湖流域史前文化,他的《故泥斋杂缀》一书,重点讲述了嘉兴乡邦文物掌故。说他是江南史前文化研究第一人,不知圈内是否有不服贴的。
2004年初,他发起成立了嘉兴收藏家协会,并在嘉兴博物馆举办“首届嘉兴民间收藏展”,掀起了一波收藏浪潮。2005年又发起筹建嘉兴民间收藏馆,有点大模大样大干一场兮兮。
二俞星伟在古玩这个行当里,玩出名堂,崭露头角,纯属无师自通,实践出窍门。在他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杀手”前,他是一个烧锅炉的临时工。
他的成名,也是机缘巧合,正所谓“三分靠打拼,七分是机遇”。
俞星伟注定不是种田的料。在他上学的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城乡差别正在逐渐缩小,外面的风多少也吹进了他的心扉。
读初中那会儿,他把自己装束成一个城里人,即使脚蹬塑料凉鞋,也要穿上白袜子,机耕路上来回走走,以表明自己与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当然,他连捉黄鳝都不会,别人也嘲笑他。
贫下中农出身的俞星伟,初中毕业后,随父亲进城卖过甘蔗,摊位设在洪波路口、绿岛照相馆边上的河滩边,晚上不可能睡旅店的,睡在水泥船的底舱,抬头望天空,只见一个洞。这对他来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那年他15岁。那天,一个醉汉走过他家甘蔗摊,东倒西歪,一眼认出星伟他阿爹,也叫出了名字。原来这个老兄当年在他们小队里插队落户,是个知青。他见俞星伟蛮机灵,说可以帮他找工作。醉汉的话,说过算过,他爹并不上心。
一个星期后,小队电线杆上的喇叭在喊他爹去大队里接电话,没有想到醉汉不糊涂,真给他儿子、也就是俞星伟找工作了。电话费贵,长话短说,叫小俞明天到城里找他,领他面试去。这样,俞星伟进城打工了。
俞星伟进城,说明信息真的很重要,有人拉一把也很重要。俞星伟还记得这件事,说明俞某人人品不错。
俞星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环城马路、勤俭路口的物资局的锅炉房里烧锅炉,那一年大概是1989年,早晨三点起床,脚踏车踏到嘉兴,五点钟烧锅炉,供应蒸气、热水,食堂蒸饭、员工喝水全仰仗他司炉,不能掉链子的。烧锅炉是个技术活,那时候嘉兴还有个司炉技校,不知俞星伟去培训过没有,可以肯定的是,星伟烧锅炉做得还不错。
那年社会上时兴跳舞,单位里有门面房,出租开舞厅,正需要服务员,管事的经理叫他帮忙,到村坊里叫两个人来当服务员,俞星伟头子活络,他把自己也算上了,下了班,在舞厅兼职帮工,扫地抹桌,每天过了午夜才回去睡觉,早上照样不误烧锅炉。
这样的日子久了,也有瞌充不醒的时候,往往是边烧锅炉边打瞌睡,迷迷糊糊,跌跌撞撞,有一回竟忘了加水,锅炉发出报警了,要命,他知道爆炸都有可能。烧锅炉是特种行业。
俞星伟不是种田的料,也不是烧锅炉的料,他不甘现状,他一心想离开那里。所以他也学城里的青年工人,业余时间去总工会上夜校、上电大。人生十字路口有很多,一半是努力,一半是运气。假如没有走对,那就是好高骛远,俞星伟爱读书,这路算是走对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三有一天,爱读书的俞星伟在单位传达室翻阅别人订阅的杂志,一本集邮集币的杂志吸引了他,他便找到了杂志的订阅人,讨教集邮集币的窍门。那人见小俞是风桥乡下来的,便把他引荐给一个收购古董的人,也就是文物贩子,贩子希望他能在乡下留意,收一些土堆里的陶陶灌灌,残缺不全的也要。
贩子所要的东西,从前农村里太多了,在坟地边、桑园地,随便一个隆起的土堆上,一铁搭下去,就有瓦片状的陶瓷片露出来,农民那喂鸡的盆、搓衣的石板说不定就是古董,窑厂里烧砖挖泥,碰到这样的硬块,一脚踢得老远,也是常事,有成形不破的,捡回去当狗食盆。所以看见俞星伟这小鬼上门收购,有人钱都不要,拿去拿去!
起初俞星伟只是受人之托,走乡串户收购出土陶器,后来琢磨出了门道,有文物贩子会“抽跳板”向他靠拢,他也有了自己的上下游渠道。他的收藏品中,不乏有一级文物,印证了五千年前嘉兴一带的史前文化。
俞星伟突然发现,原来收卖古董瓷器也挣钱,甚至比上班挣的还多,索性干上这一行了。这个行当,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故事很多,收购者往往与盗墓者联系在一起,而太湖流域江南一带,还鲜有人关注,村庄人口密集,贩子也不敢轻易出入,会委托当地人去收购。就这样,俞星伟大摇大摆成了地道的古董商,一般庄稼人还看不懂,懂的人也不重视,听之任之。那会儿俞星伟真的很忙。
那些流落在民间田间地头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东西,慢慢地被俞星伟收集起来,一部分卖钱,一部分收藏,嘉兴没有像样的交易市场,贩子们在上海、江苏等地来回跑,赶场子,他们像蚂蚁一样搬进搬出,有时侯不免偷偷摸摸地。
那时候做古董生意,不如集邮集币那样高雅体面,有点灰色。
嘉兴的古玩市场,受周边城市的影响,在俞星伟等一批玩家的带动下,也是有知名度的,嘉兴育子弄、梅湾街、月河,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一度也有了名气,每周开市,人头攒动。
只不过嘉兴的“码头”太小了,往往是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最后一站,好东西在前一站就下车了,到嘉兴只是顺便。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可能捡漏,现在基本难觅真货。
现在倒是有一些有几个小钱的老干部会冲到第一线,他们下手快,就好比买保健品,听了顺耳了就掏钱。然而古玩市场鱼目混珠,他们制假贩假,欺骗善良的买家。
曾经有位老人,有一天早晨,看到一件货色,正合心意,以为捡到了宝贝,兴冲冲回去拿钱,然后羊肉面招待贩子,热情地把骗子送到火车站,回头拿给朋友炫耀,旁观者一眼就说是假货,只有哑巴吃黄连。这样的例子很多。
四1996年的一天夜里,一辆警车悄悄驶入凤桥乡下俞星伟的家里,他们是奉命来调查有关文物的来龙去脉的。俞星伟闻讯直奔现场,他镇静地指着墙角边三大箱子说,既然来了,就请取走吧,这是我捐给博物馆的,已经打包好了,总共496件。
原来有关俞星伟收购文物的传说早已传到了官方的耳朵里,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与他有了接触和对接,他也与分管文保的有关领导有了交流。在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定捐献一批文物,并表达了他希望进入体制内,以便专注这方面的收集研究工作。他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
事情谈得很愉快,也有过初步意向,不料今日上面又来人了,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正准备好了,正好顺便拿走不谢!
在俞星伟捐赠的文物里,不乏有几件镇馆之宝。凭这样的贡献,在衙门里谋个差事,也说得过去。
可是面对他的慷慨捐赠,官方并没有颁发捐赠书,只出具了“代保管凭证”,说是与有关文物保护条例不符,有点尴尬。
藏品有了归宿,也算是他俞星伟为保护文物作了贡献,一不做,二不休,2000年他又捐出个人藏品130件,同样得到代保管凭证一份,这两次捐赠600余件文物,共得到4万元奖金。
他的捐赠,央视也作了专题采访。不过当初答应他的进编制的那些话,自然也就泥牛入海,不作数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口说无凭。
俞星伟在人们对文保意识还淡漠的年份,踏入收藏市场,收藏了散落在本地田间地头的文物,为抢救性保护文物功不可没。三十年前嘉兴境内高墩密布,这些高墩遗址群被学者称为“土筑的金字塔”。
而嘉兴境内的这些高墩遗址群如果没遭到破坏的话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游走在文物贩子与民间收藏家之间。
五1993年,在上海福佑路的地摊上,俞星伟有幸结识了行内高人,那是一位有考古功底的长者,生不逢时,混迹于江湖地摊。
从此俞星伟对马家浜、良渚等史前文化有了系统认识、来了兴趣。
嘉兴的民间收藏原先在博物馆有过展厅,曾经展出过俞星伟的收藏,它们鲜活地展现了嘉兴几千年的历史遗存。这些应该搬进官方展厅的玩意儿,如今静静地躺在某个小区的角落里,有些可惜。
所在街道有担当,明明知道这些私人藏品不会带来多少GDP,还是腾出空间给予支持,因为这也是地方悠久文化历史的展示,非物质文化的东西需要保护和利用,文物都是国家的。那个街道的格局不低。
嘉兴文化名人朱樵曾经这样评价过俞星伟:
直到今天,仍有像俞星伟这样一些把收藏当事业来追求的继承者,从爱好、收藏开始,到研究、捐赠和举办民间收藏展览,他们对嘉兴乡邦文化执著热爱,得到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他们想再次创造项元汴“天籁阁”时代的辉煌,通过民间收藏这种特有的形式进一步弘扬、发掘和展示深厚卓越的嘉兴文化。
不管是梦想还是理想,这已成为他们义无返顾的努力方向。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梦想可以成真,理想成为现实。
试以这段评语结束本文。
--END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俞星伟的收藏轶事(俞星伟收藏)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自学考试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