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考试时间2020具体时间
10月24日,2020年成人高考正式拉开序幕。赣州市专升本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点设在崇义中学,共设67个考场,1个备用考场,3个隔离考场,2010名考生参加考试。

本次成人高考历时两天,严格按普通高考组考标准组织实施。教育、卫健、市监、公安、电信等部门分工协作、协调联动,全力为考试平安、健康、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扩展资料
考试科目
专升本考试
(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3)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高数(一)。
(4)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政治、外语、高数(二)。
(5)法学:政治、外语、民法。
(6)教育学(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7)农学: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 崇义县人民政府-2020年成人高考正式开考
07年北京成人高考院校
001北京市东城区职工业余大学
北京朝外潘家坡1号
65536955;65522778-215、105、212
002北京市西城经济科技大学
北京西直门内南草厂22号
66561209 66560080 66560179
003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
北京崇文区板厂南里五号
67150583 67153071
004北京市宣武区红旗业余大学
北京宣武区右安门内大街79号
63540488 83540026
005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
北京朝阳区和平里南口砖角楼5号
84250538,64289651
006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71号
62347024 62485790 62393929
007北京市丰台区职工大学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镇东安街一号
63866496
008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7号
68861127
011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3号
63525061、83557861
012 北京市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
88613014、88614633
013 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职工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甜水园甲1号
65023686 65073231转8085
018 首钢工学院
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地铁站北侧
88726251 88725125
020 北京市建设职工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水碓子东路15号
85963620 85982036
024 北京市医药总公司职工大学
北京市丰台区宋家庄苇子坑148号
89613211-2603
025 北京市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光彩北路2号
87280851 87280854转102
028 北京市房地产职工大学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36号
64042329 84042080
029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3号
62005384,62005278,62005386
046 首都联合职工大学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6号
64496046 64496032
050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67391578、1694、2922
051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2号
68158714
052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68901570
05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4号
64722692
05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区)
北京市朝阳区红庙金台里2号
65976364
05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区)
北京市宣武区南线阁68号
63574963,63574961
056 北京建筑工程学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展览馆路1号
68322317
057 北京农学院
北京德外朱辛庄北农路7号
80799314
058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北京朝阳区白家庄西里
65004904,65004631
059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北京朝阳区延静东里甲3号
65940780;65940709
06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
62021694,62004556
06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西里三区18号
67368346 67380641
064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64909237
065 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13号
66171269、64024920
066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斜街5号
64289754
067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永定门外蒲黄榆2巷甲1号
67665517;67644999
068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64900927/512/702/112、65237954
069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62322623 62342300 62327744 82370900
070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区
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62号
88514272,68907090,68468283
071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
82099029
075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石景山区晋元庄路五号
88803284,88803282
076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
64288238、64288239、64288275
077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
68984656
078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通州区果园42号
81523191,86951653
079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
62939262、85992344、85992516
080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127号
66036567 64312301 89099115
081 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2号
84551509/64674976
082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德外丝竹园
64887414
083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82048899转252
084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83548740、83546648、83548741
085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9号
68935861-102
08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一号
脱产65778584、8572 夜大8538
087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大兴黄村镇 清源北路19号
81292103
088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大兴兴华北路25号
010-60201147
089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四拨子
62844822
090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普安店29号
82595048 82595042
091 北京艺术设计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8号
84637635/84630116
092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杨闸环岛
010-65750431,65750417
093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礼士胡同41号
65231250
100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街19号
64709690,64722233转2132
103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5号
64938385
150 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甲4号
62148306
160 北京教育学院
北京德外黄寺大街内什坊街2号
62018382 82089138
208 陕西航天职工大学
西安市南郊航天城南郊宇航街24号
010-63047035
212 齐齐哈尔铁路运输职工大学
齐齐哈尔
216 国家法官学院
北京市通州区天成桥甲1号( www.hicourt.gov.cn )
89533911
217 国家检察官学院
北京石景山区香山南路111号
88962040;88962038
218 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
西安
219 天津市医药职工大学
天津北辰刘家房子
022-26355683
220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石家庄市中山路901号
0311-3633725
25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1号
83903177
25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88567510
256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海淀区坡上村12号
62861664
257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7号
63742118
258 外交学院
北京西城区展览路24号
68323329、68323356
260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
62989375,62989397
263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四十三号
010-66425749
266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楼路125号
010-83720288
270 北京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62751455;医学部:82802260;圆明园校区:82613115
271 清华大学
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艺术设计在原工艺美院 )
65619597
272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人民大学成教院招生培训部
62511196/5512
273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58808165,58808167
274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9188
276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68913146
277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北一里
65754045 65749120 62332252夜大
278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桥斜街44号
51686679
28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82317796
281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海淀区园西路2号,农大继续教育学院
62892592
282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62338052
284 北京广播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65779230 9516889230
28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九号
65295943,65277199
287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62信箱
64286619
288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69745577-4782、4873,62229971
289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88817858
291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82303800
29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
64492211-616或618、64495180(高职)
293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
68932479、68936842
29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
82322381
297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
010-82056326
299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市清河四拨子
62912227-4265
30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62331516
303 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
69320076
305 沈阳药科大学
北京市丰台区宋家庄苇子坑148号
87613211-2603
312 南华大学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清源路甲1号
69239576 69247887
317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东公街9号
64005965
318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62288322
319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杭州梅灵南路梵村
0571-86652468转804
321 大连铁道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330 南京气象学院
海淀区车道沟紫竹院路44号北京市气象局人事教育处
01068400863
331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北京首都机场培训中心
64598001
333 武汉大学
北京海淀区羊坊店路15号
010-63955085
3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金寨路96号
0551-3602662 3601345
33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2号
68764491、68386642
348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南豆各庄北京市消防学校
67383125-24,25
357 重庆大学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龙河路14号中建一局培训中心
69239613
363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东燕郊
61596079
368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371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市双港路华东交大成教学院
0791-7046294,7046295
377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138区湖景路1号
0769-7881233,7814567
378 金陵职业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路314号
010-65880808 025-4450925
379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学府路301号
0511-8791068
380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55号成人教育学院
028-87352496、87352005
381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西南民族大学3号信箱
028-86380921,85523254
382 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89733008
383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07315230579、5219037
384 长江大学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0716-8517512,8524461
415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一号
01084634294
416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010)88561931
421 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朝阳区花家地东路3号
64721188--6721
428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73号
0335-8051051-3022
429 海关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市浦东华夏西路5677号
021-58439977-5227
430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五龙口街552号
0351-4658847
432 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1号
83903177
434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七一路41号
010-62375452 0312-5061782
...能不能参加东莞塘厦理工学院的成人高考啊?成人高...
东莞教育网的基本概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确定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采取重大举措,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莞市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至2007年底,全市32个镇(街)全部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一)幼儿教育。
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599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163所,民办园436所,省、市一级幼儿园92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56362人,入园(班)率达 95.02 %。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实行六周岁入小学。全市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7.1%,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义务教育。
2008年,全市小学共有349所,在校生5286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64所,初中在校生184480人,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为99.15%,毕业率为99.78%。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437人,适龄残疾儿童和残疾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8.75%和98.1%。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的要求。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7%、大专以上率为93.66%;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3%、本科率为77.64%。
(三)高中教育。
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有67所,在校生109689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1所,在校生63962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45727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有34393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有33215人,其中普通高中19792人,中等职业学校13423人。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6%。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约为6:4。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7%、研究生率为3.55%;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96%、研究生率为3.94%。东莞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一中、东莞高级中学、厚街中学、常平中学和塘厦中学等7所高中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四)中等职业教育。
全市有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1所,重点中职学校在校生2万多人,占整个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66.1%以上。开设的专业有电子、计算机、会计、金融、服装、家具、模具、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美术装潢、机械、商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40多个,其中有省级重点专业9个。全市有2个中职实训中心,即东莞理工学校的“东莞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虎门威远职中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实训中心”。我们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我市中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制订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规划各中职学校主要骨干专业设置。我们积极推进小规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自2002年10月实施以来,共组织了七期联合办学,共有3317名中职学校学生参加了联合办学。支持和鼓励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与我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职业学校开展“2+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班,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扩大“订单式”对口培养,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车间参加实践。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普遍与企业、行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同时,我们认真做好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了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方案,2008年,共对28098名中职学生进行了资格审核,共发放了国家助学金3638.4万元。
(五)成人教育。
2008年,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全市32个镇街成校都建设成为市级以上示范性成校,31个镇(街)的成校分别与北京大学等37所高校联合举办成人本科、大专班,在学人数达到21000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开办的民办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有294个,各镇(街)成校和各民办成人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和新莞人培训,举办各类岗位培训班和讲座,全年共培训各类在职在岗人员62万人次。全市共有27135人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报考人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列第三位。被成人高校录取共20248人;共有53295人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规模居全省第三位。
(六)民办教育。
至2008年底,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幼儿园有436所,民办中小学有237所,其中,办学层次为小学的有115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4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2所,多层次学校8所,中职学校7所。全市中小学非户籍学生有49.15万,其中小学生39.18万,初中生7.96万人,普通高中生0.65万,中职学生1.36万,民办中小学接收了大部分非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有34.65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的73.5%。 近年来,东莞市始终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围绕“优质、均衡、提高”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目前,东莞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东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一)实行“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家 “以县为主”的教育办学体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使市镇两级财权和事权划分更加合理,村级不再承担办学的责任,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1月起,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由市、镇、村三级办学管理转为市镇统筹办学、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收归市政府统筹办学,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初中由市、镇(街)共管,以镇(街)为主,小学由镇(街)统一管理,村(社区)不再负责学校办学和管理,镇(街)初中经常性办学经费由市财政按经市核定的学生人数和年生均教育成本的90%拨付,余下10%及超出市核定成本以外的经费由镇(街)负担,镇(街)小学所需办学经费由镇(街)财政承担。实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后,市级财政增加教育经常性经费投入8.4亿元。
(二)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
为提高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整合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根据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东莞市在2007年7月颁发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决定从2007年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按照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及省、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省示范性中职学校的标准,新建高中阶段学校15所,扩建12所,全面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式办学,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化。争取在2011年前,将全部公办高中阶段学校都建成优质学校,将东莞打造成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截至2008年底,已有麻涌中学等6所学校的新建、扩建工程的选址和扩建规模已获市政府批复同意,7所学校的建设项目已经上报市政府。停止了清溪、凤岗、桥头、横沥4镇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由塘厦中学和常平中学面向以上4镇招收高一新生。
(三)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扶持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08年,召开清理整顿无证办学工作会议,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全年共清理整顿无证中小学(幼儿园)146所,全市基本消除了无证办学行为。制订并实施《东莞市民办中小学督导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共评定7所民办中小学为“东莞市三星级民办学校”。发挥民办学校奖励专项资金作用,开展先进民办学校评比,对20所以招收新莞人子女为主、规范办学、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四)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2005年底,东莞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成为继深圳、佛山、中山之后的第四个省教育强市。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后,根据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东莞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在财政资金、政策、经验上给予支持,2006年和2007年市财政共投入4.5亿元,对创建省教育强镇的镇进行补助。2006年,沙田、茶山、中堂、洪梅等4镇顺利建成省教育强镇,2007年,石排、麻涌、企石、谢岗、望牛墩等5镇也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五)统发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
长期以来,东莞不同镇街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职工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部分镇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9月起,由市财政委托银行统一按市属学校标准发放全市公办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奖金,市财政为此增加对镇(街)经常性教育经费拨款1.09亿元。为使教师福利待遇得到进一步保障,东莞市委、市政府又决定从2007年9月起,将教师住房津贴纳入市财政统发,使全市教师工资统发机制更为完善,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这两项改革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镇(街)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一些镇(街)教职工工资水平得到提高,稳定了全市教师队伍,促进了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六)实施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决定》,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9月1日起,免除本市户籍(包括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从2007年9月1日起,免收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从2008年9月1日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借读生杂费差额,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七)积极探索解决新莞人读书的有效办法
东莞市按照“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精神,并根据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采取在公办学校借读和举办民办学校的办法解决新莞人子女(即流动人口子女)读书问题。各镇(街)都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利用剩余学位尽量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学。为了减轻新莞人的经济负担,还规定经镇(街)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并到指定公办学校借读的农业户口新莞人子女,其父母在同一招生学区所在地有固定住址,且连续暂住5年以上,并有合法就业经营证明和计划生育证明的,按本市普通生书杂费标准收费。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并加大管理力度,着力提高民办学校的质量,使之成为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渠道。至2008年底,东莞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有237所(含民办中职学校7所),全市中小学非户籍学生49.15万人中,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有36.21万人,占全市非户籍中小学生的73.8%。
(八)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东莞市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普通高考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东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9%,实现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2008年高考再上新台阶,全市参加高考总人数23632人,其中普通类19803人,高职类3829人。在普通类考生中,本科以上上线总数7035人,比2007年增564人,增幅8.7%;第三批B线以上上线(总上线)人数15047人,比2007年增1772人,增幅13.3%。在普通类考生中,共录取16702人,录取率为84.3%,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13个百分点。本科层次录取8080人,专科层次录取8622人。高职类考生录取1414人,比2007年增408人,增幅40.6%,占全省录取总数的1/11。今年我市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为92人,升本科为43人,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分别排列第一、第二位。全市户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53535人,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312人。 (一)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大力推进等级学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以及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通过进一步探索建设优质学校的有效途径,强化优质学校建设的保障措施,加强民办学校办学管理,加强对优质学校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对薄弱学校的整体改造,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化,提高省、市一级中小学比例,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化。
(二)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根据《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点,整合原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式办学,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化建设,打造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按照全盘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市计划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公办学校27所,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校舍及其设施建设。
(三)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职校招生、学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产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教师编制标准配足、配齐、配好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积极培养“名师”、“名校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研究意识和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继续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评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创新学校体卫艺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益,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六)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化趋势,加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对话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开放性人才。不断促进教育的地区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塘厦成人高考学校 07年北京成人高考院校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