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历提升> 专升本

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什么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什么 报名条件有哪些

全日制专升本是本科第一学历;非全日制的专升本则不是第一学历本科。

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什么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专升本的第一学历是什么

专插本第一学历就是本科,是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含金量等同普通高考的本科学历。学信网可以查到你的专科学历,你的本科毕业证为××大学毕业。

一、专升本的文凭

专升本的文凭当然有用,学有用吗习期满,各科成绩合格,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毕业时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文凭表述为“我校XX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学习”。

学习起止时间按入本科实际时间填写,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最后颁发的学历是普通高等教育与正式本科基本相同。

并且专升本的文凭可以在未来考公务员,可以考一些职业资格证件,可以考研,还可以在未来的工作里用些文凭来评定职称等。

二、专升本和自考专升本的区别

专升本与专升本本质上来说,专升本第一学历是本科,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专科;专升本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在专科的最后一年参加统一考试,难度比较大,我所说的难度并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本身专科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师资很一般。

专升本开始就考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就是你所接的专业相关的课程,公开课理工就是高数和英语,文史就是政治和英语。自考专升本的需要考十几科,根据报考专业的不同,考试的科目也是不同的。

专升本是全日制脱产上课,而自考专升本只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就可以了。专升本只能报考本省市的学校,而自考专升本是就可以报考其它省份的院校,但是要在你想要报考院校的省份报名。

专升本报名条件有哪些

(1)省各级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应届毕业。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上进心强,品行端正;在校期间未受记过(含)以上处分,无考试作弊记录。

(3)高职高专阶段学业成绩居本校本专业前50%,无不及格课程(经重修、补考及格视作及格)。

(4)已通过CET-3级或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级及以上考试(报考艺术类及教育类中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等体育专业的除外),部分省份要求过CET-4。高职高专阶段所学专业为英语的考生不作此要求。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怎么理解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需要满足教育部要求的本科学校最低指标,如校园面积、全日制在读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且升为本科后5年内每年接受1次评估。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吗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考生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招生计划做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一二本院校的招生人数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扩招,而学校本身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了饱和,通过与专科院校达成合作,来对学生进行分开管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而这些合作的专科院校也都是加入了“双高计划”,师资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专科院校。

这个合作方案为高校解决了因扩招而产生的饱和问题,这样高校才可以给升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名额、降低了竞争压力,这对于我们升本的同学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政策。

双高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高计划”又被称为职教版“双一流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总的来说,就是在全国选出一批优秀的专科院校,集合各种优质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持。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双高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等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项目遴选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协调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项目遴选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地域、不分规模大小,重点支持就业率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质量好的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还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