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23专升本招生院校名单
江西2023专升本招生院校有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学院等。
2023年江西省专升本招生院校有哪些
序号 | 院校名称 |
1 |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
2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
3 | 江西服装学院 |
4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
5 | 赣南医学院 |
6 | 赣南师范大学 |
7 | 宜春学院 |
8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9 | 江西科技学院 |
10 | 南昌交通学院 |
11 | 江西工程学院 |
12 | 华东交通大学 |
13 | 赣南科技学院 |
14 | 江西理工大学 |
15 | 南昌师范学院 |
16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17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
18 | 新余学院 |
19 | 南昌医学院 |
20 | 九江学院 |
21 | 豫章师范学院 |
22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
23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
24 | 南昌航空大学 |
25 | 井冈山大学 |
26 | 南昌工程学院 |
27 | 萍乡学院 |
28 |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
29 | 南昌工学院 |
30 | 上饶师范学院 |
31 | 江西财经大学 |
32 | 南昌职业大学 |
33 |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
34 | 东华理工大学 |
35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36 |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
37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38 | 景德镇学院 |
39 | 南昌理工学院 |
40 | 江西农业大学 |
41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专升本考试有什么好处
1、专升本成功后,专科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话,就可以获得本科学历,这样的话自身学历就得到提升,不过统招专升本和成人专升本略有差异,统招专升本第一学历是本科,而成人专升本第一学历仍然是专科,第二学历才是本科。
2、专升本后,自身学历层次会提升,那么将会在找工作更具有优势。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后就意味会有更多工作机会可以选择,不少大企业甚至事业单位都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因此拥有一个本科学历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原因。
3、公务员考试留给专科生岗位并不多,而且都是一些待遇一般的岗位,甚至一些专科生根本就没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因此专升本后,这些情况都会改变,将会与其他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有影响吗 怎么理解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需要满足教育部要求的本科学校最低指标,如校园面积、全日制在读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且升为本科后5年内每年接受1次评估。
双高计划有可能升本吗
双高计划对专升本考生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招生计划做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一二本院校的招生人数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扩招,而学校本身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了饱和,通过与专科院校达成合作,来对学生进行分开管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而这些合作的专科院校也都是加入了“双高计划”,师资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专科院校。
这个合作方案为高校解决了因扩招而产生的饱和问题,这样高校才可以给升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名额、降低了竞争压力,这对于我们升本的同学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政策。
双高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高计划”又被称为职教版“双一流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总的来说,就是在全国选出一批优秀的专科院校,集合各种优质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持。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双高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等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项目遴选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协调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项目遴选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地域、不分规模大小,重点支持就业率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质量好的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还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