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百科> 高考百科

投档线和录取线差得多吗知乎 因为高考的分数不高,上了一所不知名学校,大学名气重...

因为高考的分数不高,上了一所不知名学校,大学名气重...

你要先学会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即察觉情绪的出现,监视情绪的变化,审视内心的体验。这是心理哲学领域,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事情,一旦完成了自我定位,其后的步骤会游刃有余;而现实是,多数人会受限于自身的视角,对 “自我” 产生误解。
“你最近开心吗?” 面对这个问题,你是凭内心直觉给出答案,还是仔细回顾了近期的生活状态而作出判断呢。
不必急于回答,我相信超过一半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后者。这不是我的主观的臆测,据丹尼尔 · 戈尔曼 (Daniel Kahneman) 研究证明,大脑喜欢用最不费力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将问题替换为 “你现在开心吗?”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假象。
是不是觉得提高情商之门被就此堵住了。
不,美国心理学家塔莎 • 欧里希 (Tasha Eurich) 强调,自我定位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
a. 保持对自我的质疑
当你感觉被冒犯时,请抽出 2 秒钟的思考。“此刻是什么情绪;是什么导致了情绪的产生;将情绪表现出来是什么后果;是否承担其结果。”
这个过程是充当一个上帝视角的身份,不问 “为什么”,只问 “是什么”,衍生出对自己新的认知。
b. 改变叙事方式
描述一件事时,将主观意识改为多角色叙述,比如父母在叙述 “孩子不愿意跟我谈心” 时,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为“他害怕这件事让父母知道了会挨巧者渗打,所以不愿交谈”。让自己跳出情绪的圈套,在不同人的角度去挖掘事情的本质,能深层次地审视内心不同体验的变化。
c. 多角度的正面反馈
要获得清晰的自我定位,就要有足够多的外界反馈。剔除无爱的批评者 (unloving critics) 和无批评的爱人 (uncritical lovers) ,接受他人真实的评价,你不要为这些言论感到恼火,这只是提高情商非常基础的一步。
d. 学会感恩
比如在知乎里看到有启发的回答,可以反手点个赞,感恩能让人身心愉悦健康,也会让他人觉得你有很高的素养。
2、自我管理
这里我们注重讲自我情绪管理,因为这是提升情商的一大重点。实际上,情绪并没有正负面之分,不过是人类的认知所赋予的解读。之所以将某些情绪称之为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将其发生的起因、引发的结果判断为 “坏事”。
比如你因为丢钱感到难过,整个人郁郁寡欢,此时你是将 “丢钱”、“郁郁寡欢” 判断为 “坏事”,而事实上这也符合大众的认知,“负面情绪” 才就此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艾利斯 (Albert Ellis) 提出的情绪反应的 ABC 模式。
A (Activating Event) ——诱发性事件(对应上文的丢钱)
B (Beliefs) ——个体遇到诱发性事件所抱有的信念(观点、态度、解释)
C (Consequences) ——结果:情绪结果(对应上文的难过情绪),行为结果(对应上文的郁郁寡欢),生理结果(头疼、冒汗等)
而完整的情绪反应应是 ABCDF 模式,即对情绪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察觉,带来反思空间。这完全符合美国心理学专家大卫 ·J· 威廉 (David J. Wallin) 提出的 “情绪双螺旋结构”,察觉你所理解的情绪,才能找到原本错误的思维模式,进行自我管理。
D (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找出误导个体的错误思维,进行干预
E (effect) ——理性的观念取代非理性想法,产生的效果
F (newfeeling) ——达到消除 “负面情绪” 的新心境
简言之,A 通过 B 产生了 C,我们用 D 改变 A 或 B,从而产生 E,达到 F。要进行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关键是要改变 A 或 B:
a. 改变 A(即改变诱发性事件),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防止丢钱)发生,如把钱财收好,放在不容易丢失的地方;
b. 改变 B(即改变自身信念),换个角度看看,丢钱孝脊并非一件难过的事,这件事会促进你去省钱甚至存钱,从而改变心态。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多看了你一眼,就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 别人微信没有秒回复,就觉得对方讨厌自己; 别人随口说了一句,就觉得对方在说自己坏话。每天辗转反侧,总在思考别人对你的看法,结果越活越累。每个人最关注的都是自我,不要总觉得别人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你。总把嫌拍自己太当回事,这是病,得治!不如让自己变得迟钝些,该怎样就怎样,管别人怎么看待你,做好自己就行了。2、学会降低对别人的期望值。如果你对别人的期望值是100分,那么当他把事情办砸了,你会很难受。但是如果你对别人的期望值是50分,那么当他把事情办砸了,你并不会很难受,毕竟这是你意料中的事情。运气好点,他把你的事情办出了满分的效果,那么你会感到很开心。3、碰到杠精,不和他们争论个你死我活。毕竟你费再多时间,讲再多道理,杠精总有各种歪理反驳你,让你急得跳脚。4、无论怎样,都不给自己贴负面标签。有些人做不好一件事,就总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比如“我真失败”“我什么事也做不好”“我真糟糕”。这种标签带有永久性的意味,会让自己一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状态。所以,从今天开始,撕掉你身上的负面标签,告诉自己:我只是暂时没做好一件事而已。5、不要过分强调苦难对自己的意义。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会让人强大。真正让人强大的,是在经历苦难后的反思和总结。如果没有反思和总结,下一次还是踩中同一个坑,那又何来的成功和强大?6、做选择时,少计较自己会得到什么,多考虑自己会失去什么。比如是否要接受一份新工作,不要总是关注薪水比之前的工作上涨了多少,而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做好这份工作的能力?做不好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让自己每次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成都的高校是否衰落得挺厉害?

很多人在答案中提到了并不是所有的成都高校都在衰落,同属成都高校的川大和电子科大风头正劲,这我是认可的。不过人家两家都是985,部委和省里支持的力度肯定是最大的,这没的比。
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全世界都是主流。作为西部地区最大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在四川省内的受重视程度一定是最高的,兼并华西医科大学后着力打造医学院,实力大增,稳坐西部头名。衰落肯定是谈不上的,光西部的生源就足够撑起川大。
电子科大可以稍微多说两句。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电子科大正是踏中了时代发展的浪潮。近20年是国内通信,互联网,半导体跨越式大发展的20年,相信这些行业今后20年内也是国家发展的支柱。电子科大在这几个行业的深耕在近几年获得了收获。而且成电这几年不满足于局限在电子产业方向,也在加强其他工科甚至是医科,综合性也在变的越来越强。
西南财经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衰落(我08年上学那会收分在成都是第一的消空)。当前,综合性院校都加强了金融相关学科建设。而且前些年金融相关专业的火爆导致这行业也是内卷的厉害。在全球经济相对萎靡的大环境下,财经专业算是退烧了,专精财经的院校相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说回我交:
当年没评上985现在来看对学校是有一定影响的(别说985的名头不重要)。要说评985这事都可以开个话题了,不多说的。根源在铁道部,这985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前身搞的,那会交大归铁道部管,因为是别的部搞的,铁道部和学校对这个不重视。从四川省这层看我觉得可能一是考虑到我交算是外省迁过来的,二是判断电子科大的优势专业以后的发展更有潜力。现在回头看,不得不说上头搞评选的人还是有一定远见的。
学科,就业,生源可以说是一个闭环。
学科方面:我交近些年的学科发展有点像没头苍蝇。先说学科评估,对比同是工科院校的电子科大4个A级(别跟川大比,人家16个A级的),我交只有可怜的2个A级,交运和土木。而且这个交运评上去也是吃下了土鸡店不少资源的(马克思能混到跟机械电气一样的B+我是没有想到的牛逼的存在)。而且我听以前的同学说,交大目前的师资力量很成问题,新鲜血液都还没有流入,现有的师资力量却不断出走。
而且交大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相对科研,并不注重平日的教学。我上学那时候就能感觉到,对比电子科大(人家还有晚自习呢),交大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并没有那么上心。交大学风跟川大和科大比确实差了不少。虽然我是学渣一枚,但是也不能完全不提老师和学校在这方面要承担的义务。当然,个别老师还是挺认真负责的。

就业方面:虽说我交的就业率一直是杠杠的,但是就业质量一直不是很受重视。交大秉承的理念还是先就业再择业。土鸡店作为交大最优势的学科,在就业市场上的回报却并不算太高。还记得我们机械大类12年毕业那会,大多都是被工程局和铁路局之类的吸收了。就说我物做同学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在毕业一年就辞职跳槽甚至转行了。西南交大优势在传统工科,传统工科这几年在就业市场的表现想必大家也看到了。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报考的性价比确实不高。
生源发面:学科发展和就业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源的质量。别的省不知道,交大在天津收人的名次下降了不少。所以现在生源也渐渐是个问题了。
再说点题外话,也是我的一些个人感受:
交大的发展很有时代特色,从我交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交一直念叨着自己的历史,以前多么多么牛,为国家做了多大多大的贡献。除了让交大校友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是不是也传达出一些对未来发展的不自信?All in 铁路在我个人看来拿蚂瞎并不是一个特别明智的策略,虽然这是我交的优势所在。随着国内高铁的逐渐完善,而国外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对于高铁或者说大铁路领域的需求前景并不是很明确。其中的风险需要我交用其他学科的发展来化解。
俗话说不破不立,希望我交在深耕细作铁路领域的同时能拿出一部分精力来放眼去看更大的格局,去探索还有什么领域可以引领时代的发展。当然如何去成就更大的格局?自然是要靠广大交大学子。
竢实扬华,校训的核心我们不能丢(培养人才)。不光是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才是人才,广大交大学子们也是交大的宝贵财富(包括本学渣)。如何引导学子们探索自己,培养出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毕业生也应该提起重视。这既要我交大校友们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给予成长的环境和合适的引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根基,这需要学校去抓学风建设。与产业届结合更紧密的实践合作是手段,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的需求,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比给予他们一个唾手可得的就业机会更为珍贵。
总之,希望我交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吧。

投档线和录取线差得多吗知乎 因为高考的分数不高,上了一所不知名学校,大学名气重...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迹盯源“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则乎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姿态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53761/answer/96716790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黑龙江大学怎么样

黑龙江大学作为以黑龙省名字命名的大学源纯,想当年中国与俄国关心甚好的时候,黑龙江大学的俄语专业是多么风光,作为前身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小语种专业自然是黑龙江大学的强项。

不过黑龙江的工科类专业也还好,还是看个人兴趣与投入多少心血。只要你有颗追求知识热忱的心,学校的老师都是很和蔼可亲的,会耐心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校园的学风一般,还是看个人吧,有努力认真的学生,也有只知道低头玩手机的学渣。毕业季时,自然两者见分晓,还是对自己负责一点比较好。毕竟在校的四年时光还是很短暂的。

学校的住宿条件还不错猛裂雹,食堂伙食也不错,尤其学校附近的小吃街,枝帆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吃货人设的日常需求。校园内的整体设施一般,但是网络是全校覆盖,这个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新高考300分如何让两个人上同一个大学?

导语: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不管年轻的时候是达官贵人,还是家财万贯,但人只要老了,钱和权利基本就是摆设,老人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晚年生活。
即使是有权再钱的老人,到了晚年没有子女照顾,依旧会过的很凄惨,而那些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只要子女孝顺,那晚年就会幸福安康,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不过现在老人们都活的很通透,他们不再只依靠子女帮自己养老,毕竟子女们成家立业以后就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且子女们每天都要上班,根本也没时间去照顾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就会选择去养老院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因为那里有不仅有专业的护工,还有很多的健身器材,而且养老院大多都是同龄的老人,大家也都能聊得到一块去,去养老院不仅可以给子女减轻负担,自己也能少操心多享福。
很多广告铺天盖地都说养老院如何的好,但作为外人根本就看不到养老院内部的环境和状况,养老院到底好不好?难道真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快乐安逸吗?
有幸采访了一位78岁的吴大爷,他去养老院待了一天,第二天就逃离了,还哭诉道:钱花了,住的还糟心!
78岁吴大爷的自述:
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各自都要上班,所以他们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两个孩子也确实孝顺,每次回来的时候拎着大包小包,还会给我包个大红包,可他们玩个一个星期就又回城里去了,这对于我这个独居老人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孤独的感觉始终围绕着我。
本来我老伴还在的时候,我和她两个老人还可以互相帮助着度过余生,可是人有悲欢离合,夫妻之间总有一个要先走,剩下的那个人就要独自面临生活的苦难和孤独,不管是有权有钱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逃不过这个问题。
老伴儿刚走的那几年,我的身体还算健康,虽然孤独了一些,但至少生活能自理,我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两个儿子过年的时候回来看看我,就这么将就着过日子。
差不多在我贺埋75岁左右的时候,我察觉到身体大不如以前了,不仅行动变得缓慢,背也驼了,眼神也越来越差,而且经常有一些小毛病,一直需要吃药稳定着,这个时候我开始害怕了,等我快80岁的时候,我的晚年生活该怎么过呢?
虽然大家都说养儿防老,我也确实有两个儿子,但不到万不得已,我真的不想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就算我去城里了,他们每天都要上班,也照顾不了我,而且我去了也打扰迟罩了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也许还会影响他们的夫妻感情。
可是人就是这样,年纪越大就越是害怕生老病死,那段时间我一直很惆怅,就怕自己在家里摔倒了都没人知道。
我一直在想自己的晚年该何去何从,有一年两个儿子回家了,我就跟他们商量了这件事,我想自己搬到养老院去住,可我的小儿子跟我说:
“爸,你要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照顾不了自己,你可以去我们那儿住,我们帮你养老,而且你也不要觉得养老院有多好,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儿子会这样说,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给了钱,自己不用做饭洗衣,而且还可以让子女少操心,我看很多老友也都想去养老院,只不过他们钱都不够,而我一个月退休金都有6000块钱,是足够支付养老院费用的。
我跟两个儿子说:
“我知道你们也是一片善心,但我老了,说句实话就是个累赘,到了你们那里时间短还好说,时间久了,就怕你们嫌弃我罗里八嗦,而且我们的生活习惯还不一样,到时候万一有了矛盾,把我们父子的感情闹僵了,真的得不偿失,所以我还是决定去养老院,这样才不麻烦你们,我自己也省心。”
小儿子拉着我的手说道:“你不要觉得广告上说养老院多么多么的好,你就真信了,我们是你的亲儿子,自然是不想要让你受委屈,现在很多养老院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只认钱,谁交的钱多就会对谁更好,我们倒不是心疼这点钱,主要是怕钱花了,你自己住的还不舒心。”
我当时对养老院就是有莫名的憧憬,也许是经过广告的洗脑吧,我觉得养老院非常的适合晚年养老,不仅有同龄人,还有健身器材,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我不顾两个儿子的反对,自己就拿着退休工资,找了本市禅旦蚂区最好的一家养老院,交了5000块钱。
本来以为我的晚年幸福生活就要开始了,可没想到一切都不像我想象中那么美好。
当我真的搬进去了以后,我才发现两个儿子不是因为心疼钱,而是养老院真的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首先就是养老院这里的吃喝拉撒睡,全部都有养老院的员工来安排,意思就是你不是随便想去哪就去哪的,必须要经过员工的同意,这可不是跟自己家里一样想干啥就干啥,完全没有一点自由,全部都要员工带着我们统一进行,这让我这个自由惯的老人一时间很不适应。
我跟这里的工作人员说过,我想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可是他们偏偏就是不同意,感觉我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按时休闲,按时上厕所,按时吃饭,这让我的自尊心很受打击。
当天我还去养老院四周转了一圈,我发现这里的环境真的太差劲了,虽然大部分地方打扫的非常干净,但有一些小地方堆满了垃圾,还有蚊虫在上面飞来飞去,因为是大夏天的原因,风一吹,还闻到了一股酸臭味,而那些健身器材也全部都锈迹斑斓了,也没有重新刷一下漆,看着就没有健身的欲望,走了一圈我便心灰意冷了。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养老院的厕所,竟然不是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而是公共厕所,里面的环境就别提了,我都不想再回忆那个画面,真是要多糟糕有多糟糕,又臭又脏,虽然工作人员每天都清理打扫,但总有一些老人不讲卫生,弄得到处都是,关键是他这里的设计还非常的不合理,厕所都没有门,只有一面墙,风一吹,四周都是那个味儿,我在吃饭的时候,直接反胃到吃不下去饭。
再说这里的食堂也是非常的让人失望,清汤寡水的,一点肉都没有,甚至连盐都舍不得放,我看有的老人双眼涣散,看起来精神很不好,好像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自顾自的吃了起来,我看着一点胃口都没有。
一整天我都是失望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出现了新问题,这里的寝室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而是两个人同住,刚好我那个室友还是个爱打呼噜的,晚上呼噜震天,我是一夜没睡好,第二天顶着个黑眼圈起床的。
第二天我精神恍惚的起了床,刚走出房间就闻到了厕所的一股味道,又到了吃早饭的时候,看着那些咸菜和馒头,我开始烦躁了,这里根本就不是老人可以养老的地方,我这才开始后悔,我的两个儿子说的没错,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
在第二天的时候我就受不了了,直接跟我两个儿子打电话,让他们回来一趟把我接出去。
办理好一切手续之后,我找到了这里的院长,问他钱可不可以退我一半?可这个院长是个暴脾气,直接说:
“来是你自己心甘情愿来的,钱也是你交的,合同也是你签的,我又没逼你,走也是你自己不适应走的,我又没赶你走,所以这钱我是一分不会退的,你能奈我何?”
当时我的暴脾气就上来了,再加上我有两个儿子在旁边,所以气势也就足了起来,我吼道:“我之前看你们养老院的图纸,上面环境很好,食堂的饭菜也很美味,包括这里的健身器材也都是崭新的,可我来了以后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当时就想先来看一眼养老院的环境,你说非要交钱了之后才能进去观摩,现在你又说这个话,你到底有没有良心啊?
你们养老院卫生打扫得不干净,厕所常年有味儿,饭菜还没点肉,就这个环境,你一个月还收5000块钱,你要是不把钱退给我,你信不信我立马就去告你欺骗消费者!”
可是这个院长好像对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嘴巴里骂骂咧咧的让我赶紧去告,他不怕!我当时气急了,差点想要动手,是我的两个儿子把我拦下来了,他们说这笔钱不要了,就当花钱买个教训,以后再也不去养老院这种地方。
就这样,我去养老院一日游,最后钱没了,人也住的不舒心,白白浪费了我5000块钱啊!每次想到这儿,我就特别心疼,现在我对养老院已经没有任何的信任感了,我宁愿自己一个人过,也不会再去养老院。
结语:
现在虽然有很多家的养老院,但大多数的养老院并不是以慈善为目的,他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赚钱,也就是俗称的以盈利为目的建造的养老院,表面上好像是为社会老人谋福利,但实际上他们主要还是想要圈钱。
老人们不要被广告所迷惑,有些养老院做广告很优秀,但在服务方面还有待提高,期待大家更加关注老人晚年生活相关问题,对养老院多加整改,而不是像皇帝的新衣一样,看似养老院很多,但实际上真正能为老人解决问题的却很少,希望未来,能有性价比高而且真正从老人立场思考的养老院,让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也是社会关注的深刻话题。
未来您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养老呢?欢迎留言评论,说出您心中最好的答案。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