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东湖评论:用心凝聚青年力量,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团结和凝聚最广泛的青年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双重压力挑战。同时,相比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监管难度更大,网络法治面临技术性困难,一些平台站点利用漏洞逃避监管,内容鱼目混杂、淆乱视听,网络中失范内容极易对青年网民形成误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的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而在青年日常的网络思政教育中,要注重培育网络法治自觉,加强网络法治知识的普及力度,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引导青年网民树立自律意识,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尊法守法的行为自觉,以“法治化生存”贯穿网络生活实践,既实践于“线下”,也适用于“线上”。此外,需强化网络思政宣传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元面向、时空同一的信息传播优势,强化理论武装,利用好图文视频兼并等丰富多样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党的话语优势,提升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思想引领力,充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最大共识。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构建党政齐抓共管新格局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上下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中,“两微一端”新媒体成为网络思政主阵地的同时,许多“互联网 ”新媒体平台也在开辟中,线上直播、翻转课堂、视频号、微视频等形式创新层出不穷,但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仍面临瓶颈。
首先,主客体边界不断模糊化,教育过程以双向信息交互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单向信息灌注,传统方式在网络空间中施展乏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青年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治、自律乃至自洽作用成为工作突破难点。
其次,教育对象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天然异质性,青年受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限制,对信息和新媒体的偏爱差异巨大导致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吸引的群体也有所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同质性过高、同质化信息过量,产生的“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现象,反而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削减教育的成效。
为规避以上风险,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做到“三个结合”:
其一是网络新技术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的前提下,拓展网络思政中价值观培育的空间,旗帜鲜明地借助新媒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性。要而论之就是将价值观培育与知识教授融入网络背景,依靠新媒体“短、平、快”特征,打破话语传播的时空桎梏,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扩大、倍道而进,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适应新时代的速度要求;依托网络“大数据”强大的统计、分析、挖掘新技术,分析青年网民特有的用户黏性与交互性,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网络大思政格局。
其次是个性化多元化和共同认知相结合。新时代青年具有较强的自我观念和自主意识,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价值共识的基石上,应制定个性化思政方案,结合青年的地缘、民族、学缘、年龄特征,基于青年的需求多样化,发掘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精准开发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最后是政治性和时代性、生活性相结合。网络社会以用户自我为中心的大众化特性改变了传统社会中成员接受信息的通道,因而网络生活中政治性、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融入到了生活化的网络日常行为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住这种生活化的趣味,顺势而为,将正确的政治导向生活化,生活经验政治化。经常性地分析研判青年关注的网络热点,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在具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中,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与青年的生活场域紧密贴合,更加契合青年的成长规律。网络时代全媒体雀喧鸠聚,在“后真相时代”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的责任愈发重大,必须要紧贴时代发展的主方向,在网络思政中不断再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历史的真实场景,不断增强真实性和具体性,不断加深说服力和亲切感。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倾听青年与引导青年相结合
坚持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具体到青年网络思政工作中,则是倾听青年与引导青年相结合,充分调研广大青年在网络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难点,探寻青年在网络空间中的关注点,使得青年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2021年,国家网信办集中开展了“饭圈”乱象整治等15项“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表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青年网民思想动态的关注,但也呈现出青年网民存在沉浸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宿弊,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相对缺场的窘境,因而要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占领网络阵地,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推动网络文明不断提升,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
不断推动青年网民的主体自觉性。青年是网络空间的有生力量,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包容性的网络教育手段激发青年内生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助力青年实现“实然状态的自我”向“应然状态的自我”转变。通过举办形形色色正能量网络文化活动促进青年自觉提升网络素养,让新时代青年脱离“虚无”陷阱,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追寻自我。
关注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兴趣点和共鸣点。当代青年在网络文化中可以自主传播甚至创造带有个性标签的文化标识和流行语,这是青年追捧网络文化的原因,也是主要表现。网络媒体不仅作为桥梁来传播信息,而且影响着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这就需要注意网络信息在内容思想上的深度拓展,需要倡导新的、轻松的、具有娱乐作用的传播方式,结合青年群体热衷的“接地气”的方式展开表达,在这种活泼的、新的“云”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加强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助推力,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在2021年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相与为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加强思想引领、培育青年向上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主动抓住网络空间这一重要阵地,充分发挥这一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拥有的交互共享、跨界融合等重要特质,把握网络新媒体的利用节度,更新网络技术手段,以主动性、实践性、预见性的工作方法,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价系统性范式建设,从而不断培育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感,融入时代,推动时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雨(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东湖评论:用心凝聚青年力量,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自学考试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