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升本> 专升本

2022年呼伦贝尔学院专升本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专升本”选拔考试综合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22年<a target="_blank" href="/academydetailr/1229.html" title="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学院</a>专升本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综合理论考试是为普通高校招收环境科学专业大类的“专转本”学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统一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在高职(专科) 阶段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考试评价的标准是报考环境科学专业的高职(专科) 优秀毕业生应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本科院校择优选拔,确保招生质量。

二、适用专业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082503)。

三、命题原则

(一)命题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以评价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为目的,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二)命题以考核学生对专业大类必备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重点,兼具专业性、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试题形式应灵活多样、比例适当、难易适中,题意应表述清楚、用字准确规范。

四、考查内容

主要考试课程:A:无机与分析化学


B:环境监测

(一) 课程 A 无机与分析化学

【考查目标】

1.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

2.理解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并熟练掌握定量分析中数据记录及处理方法

3.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

1 气体和溶液

1.1 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

1.2溶液

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2 化学热力学初步

2.1 热力学一些常用术语

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

2.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热力学能,可逆过程和最大功

2.3 热化学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和焓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反应焓

2.4热力学第二定律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熵和标准摩尔熵,热力学第二定律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G与温度的关系和温度对△G的影响,范托夫等温方程

3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及其有关计算,多重平衡规则

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程度的计算

3.3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4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阿累尼乌斯经验式的应用

4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4.1  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计位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2 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

4.3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测定结果离群值弃舍,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5解离平衡及酸碱滴定和沉淀滴定

5.1酸碱理论

近代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电子论,活度、离子强度、溶度积等概念

5.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5.3强电解质溶液

离子氛概念,活度和活度系数

5.4缓冲溶液

缓冲作用原理和缓冲溶液的组成、性质及计算,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5.5酸碱滴定法

弱酸碱溶液中各物种的分布,酸碱指示剂,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6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5.7 沉淀滴定法

沉淀溶解平衡特点和有关计算;酸碱滴定、沉淀滴定基本原理;滴定分析法基础知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6 氧化还原平衡及氧化还原滴定

6.1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

6.2电极电势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和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的电动势与ΔrG的关系。

6.3电极电势的应用

利用能斯特方程进行有关电极电势的计算;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元素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6.4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7 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

7.2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配合物的类型和配合物的命名

7.3 配位解离平衡

配位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

7.4 配位滴定法

配位离解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8 原子结构

8.1微观离子的波粒二象性

氢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理论

8.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四个量子数的其物理意义;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和轨道等的含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运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8.4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基本性质

9 分子结构

9.1离子键

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离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氢键的形成和特征;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晶格能

9.2共价键

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性

9.3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类型

9.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预言一般主族元素分子的构型

9.5分子轨道理论简介9.6 分子极性和分子间力(

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

10 S区元素

10.1 单质的化学性质

10.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s区元素的氧化物类型和性质、氢化物的性质,s区元素氢氧化物的碱性及其变化规律。

10.3 盐类

s区元素盐类的溶解性及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一些规律

11 p区元素

11.1  卤素

卤化氢和卤化物;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11.2  氧族

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金属硫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11.3 氮族

氨和铵盐,氮的含氧酸及其盐;p区元素的基本性质与其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2 ds区元素

12.1 ds区元素概述

从结构观点说明ds区元素与s区元素性质上的差异及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性质

12.2 d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ds区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反应; Cu(I)—Cu(Ⅱ)和Hg(I)—Hg(Ⅱ)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13 d区元素和f区元素

13.1 d区元素概述

d区元素的特性与其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3.2铬、锰和铁系元素

第一过渡系列的铬、锰、铁、钴、镍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

14 重量分析法

14.1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重量分析法的基本知识

14.2 影响纯度的因素

共沉淀和后沉淀;影响沉淀纯度、完全程度、溶解度的因素

14.3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14.4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结果的计算

15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光的吸收定律及其使用范围;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测量条件的选择;分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二) 课程 B 环境监测

【考查目标】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2.掌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概念、水质各类标准和大气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3.了解水体污染物的分类、水污染监测对象和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4.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方法、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原理、监测技术、代表值的表征方法。

5.了解大气、空气及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6.掌握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固定污染源及流动污染源的监测;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

7.了解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

8.掌握各种情况下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垃圾的特性分析方法;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9.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受污染的特点。

10.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的方法;选用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测定土壤不同项目时测定前的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11.了解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污染途径; 生态监测类型及内容、任务及特点;生态监测技术。

12.掌握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的选择;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空气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方法;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对土壤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方法;常用的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测定污染物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生态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

13.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振动测量及方法;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计量方法及危害;放射性污染的一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光污染测量方法。

14.掌握噪声量度方法;噪声的标准,并能进行比较;各种噪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15.了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16.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部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污染物扩散浓度估算方法;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原理;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应用情况。

17.了解染连续自动监监测方法的原理。

18.掌握染连续自动监测方法的应用情况、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19.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20.掌握监测实验室的要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概念、水质各类标准和大气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物的分类、水污染监测对象和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方法、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原理、监测技术、代表值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大气、空气及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固定污染源及流动污染源的监测;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各种情况下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垃圾的特性分析方法;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土壤的组成及受污染的特点;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的方法;选用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测定土壤不同项目时测定前的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污染途径; 生态监测类型及内容、任务及特点;生态监测技术;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的选择;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空气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方法;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对土壤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方法;常用的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测定污染物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生态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声音的物理特性;振动测量及方法;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计量方法及危害;放射性污染的一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光污染测量方法;噪声量度方法;噪声的标准,并能进行比较;各种噪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第八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部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污染物扩散浓度估算方法;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原理;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应用情况。

第九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几种染连续自动监监测方法的原理;几种染连续自动监测方法的应用情况、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

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监测实验室的要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专业综合基础理论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三) 试卷内容结构


(1)课程 A  50%

(2)课程 B  50%

(四) 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

题量、分值

占比

单选题或判断题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

20.0%

填空题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

10.0%

名词解释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0.0%

简答题或计算题

7 小题,每小题 5 分

30.0%

综合题(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

30.0%

  (五)试卷难度结构

较易题约占 30%,中等难度题约占 50%,较难题约占 20%。

(六)参考书目

1.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

2. 奚旦立、 孙裕生 主编.环境监测(第四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